努力去實踐擁有這種家的夢想,卻從來不曾成為我的人生目標,因為「人」才是讓家幸褔的重點。
奇怪的是,妹妹待在客廳裡的時間一點都沒有變少。除了睡覺和偶爾需要搞點神祕時會待在房間,其他時間還是和我們窩在一張沙發上:不論是一起吃三餐吃水果、看書看電視、我打電腦她寫功課、玩桌遊打電動或畫畫……當桌子「轉換功能」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同心協力鋪好報紙、拿塊抹布擦擦,或是把桌上堆疊的雜物先搬下放在腳邊。總之一張茶几一組三人沙發,從大門即一眼望穿的小小客廳,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地方,一直到要睡覺了,才各自回到房間床上。
這樣的生活絕對會互相影響干擾。一開始趕她進房間培養生活習慣,她總是進去一會兒又出來;有時怕吵到她請她關門,她還會嚷嚷著說不要不要,就這樣,房間實際上變成收納倉庫外加睡覺的地方而已。
如何使用空間,視家人需求而定
原本猜想也許是不喜歡自己的房間,直到有天問她,妹妹才說:「媽媽,我很喜歡跟你們擠在一起,我想知道你們說的每一句話、你們的心情,還有發生什麼事,而且我喜歡身體的某一個地方一直跟妳碰在一起。」從此之後我們不再執著於房間功能,我們再度開放妹妹加入茶几空間,彼此做出一些協調,日子也就這樣「熱熱鬧鬧」的過下去。
這讓我想起有好多人為著擁有一間房子或是想給孩子更大的生活空間努力打拚,早出晚歸犧牲家庭時間,但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當一個家庭的收支攤開,負擔最重的就是安身立命的房子,多少人因為想要有自己的家而必須出賣自己的下半輩子?在台灣找得到理想工作還算幸運,若想早幾年還清貸款,有的還必須遠赴他鄉、分離兩地,雙薪打拚的生活讓家庭功能瓦解,孩子在安親班保母家,睡前團聚大概也只剩下說晚安的力氣。這樣的真相對孩子而言是:房子(硬體)有了、家(軟體)沒了。
「人」才是讓家幸福的重點
在薪水不漲的狀況下,若房子的支出(不論租或購屋)成本能大幅降低,經濟壓力自然就變輕,物質欲望相較之下能夠計畫控制,賺多少花多少,不被五斗米綁住,就擁有更多選擇權,掌握自己生活的內容和品質。
我自己夢想中的家是什麼樣子呢?也許前方有個小院子、小花園,有個大大窗戶的房間,有個中島廚房我就願意學做菜了,還有從天花板到地上的落地書架配上木梯,當然還有可以放鬆泡澡的浴室………但其實從小到大從來沒有過自己房間的我,根本還不知道擁有自己房間是什麼感覺。
然而,努力去實踐擁有這種家的夢想,卻從來不曾成為我的人生目標,因為「人」才是讓家幸褔的重點。
選擇和相愛的人成家,當然會把另一半的生活考慮進去;選擇一個讓自己熱情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同時選擇工作地點;選擇一個能就近照顧家人的地點,就無法隨心所欲的追尋理想中的家園……生活的一切就是圍繞著人而產生的,能夠因緣俱足、水到渠成實踐夢想當然很好,但千萬別為了「想要」而忽略了「必要」的事情。
把「想要」和「需要」分清楚,或許訂定人生目標就是最好的身教。偌大的空間是自在還是冷清?小小的空間是溫暖還是擁擠?
沒有哪種比較好,只要是孩子跟我們一起想要的就好。
家.長.的.日.常.反.思
‧我們是否能誠實辨認自己的「想要」和「需要」,而不再把家人當成藉口呢?
‧如果不必符合誰的期待、不必為誰付出犧牲,這些項目會不會有所改變?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羅怡君
出版:寶瓶文化
書名:世上沒有理想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