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了再說,這就是我的口號!
「遇到自己覺得有趣的事,總之先試再說。」
一直到二十歲左右為止,有一段時期我會去思考自己擅長或不擅長的事,像求職時的「自我分析」一樣企圖去「了解自己」。但是最後,我發現愈是試圖自我分析或了解自己,反而愈來愈搞不懂自己。
與其這樣煩惱,還不如遇到有趣的事先試了再說。然後,「親身」體驗自己到底覺得哪裡有趣、到底是喜歡或討厭這件事。我覺得這種方法更重要,也更值得相信。
從年輕時起,我真的涉足過許多不同的領域。比方說,重考那一年,看到萬寶路(香菸品牌)廣告中出現的牛仔,我的大腦頓時閃過一道光。牛仔的身影在我眼中顯得萬分耀眼,我心想,「我非得當個牛仔不可!」於是馬上買了機票到德州去見真正的牛仔。
大學的時候, 我曾經跟朋友們討論「 賽巴巴(譯注: Sri Sathya Sai Baba,一九二六∼二○一一,印度教上師、慈善活動家、教育家。自稱是回教、印度教兩教聖人賽巴巴的轉世,信徒視他為活佛、道成肉身,認為他有超自然能力。但也有批評者認為他不過是江湖術士。)的能力到底是真是假」,接著我想「既然如此,就親眼去確認吧」,我向小額信貸借了錢,四天後飛到印度。
基本上我的生活總是這個樣子。
真想試試!真想看!腦中出現這個念頭的瞬間,我已經開始調查做法或交通方式了。
這並不是什麼聽來冠冕堂皇的「行動力」等等了不起的特質,只是我思考的習慣。不論事情大小,「想做→馬上調查→行動」,在我的心裡已經完全形成一種固定模式了。
正因為我總是依著這種步調生活,俗語說「物以類聚」,身邊也漸漸聚集了擁有同樣想法的人。因此,我變成一個更有行動力的人,世界也逐漸開闊。
就在這時,二十歲的我看到了《雞尾酒》這部電影,開始埋頭為了開設自己的店而奔走,這也都是因為「總之先試試看」的思考習慣才讓我馬上付諸實行。
這大概就是所謂蹲式起跑的狀態吧,也就是說我隨時隨地都做好準備。一聽到「預備、開始!」隨時都能往前衝。
其實當時我原本想租的是《捍衛戰士》這部電影,可是剛好店裡沒有。如果當時看的是《捍衛戰士》,現在我說不定已經加入自衛隊了。因為我永遠處於蹲式起跑的狀態。
還有,「總之先試試看再說」時,經常會面臨「沒有錢」這個障礙。就算「想去」,也會因為沒有錢這個理由而阻礙了第一步。
比方說「大家一起乘著獨木舟順流而下」或者「大家一起租下東京巨蛋來打棒球」,無論什麼都好,當出現這些話題的時候,經常會因為「但我們又沒有錢」這個障礙的出現,導致話題告終。
我們也一樣,因為手邊沒有錢,一開始也往往不了了之。
有一次我突然發現,「既然如此,那晚上別睡覺就成了。犧牲睡眠時間工作,每天上夜班可以賺一萬日圓,半夜接些粗工什麼都好,一天至少也可以賺到一萬日圓。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沒有錢,只要不睡覺就好了。」
這在我心中其實是個相當大的突破。從此以後,沒有錢這個障礙就消失了。「好想做這件事喔,需要多少錢?三萬嗎?OK。那只要接三天的夜班工作就行了。」我的思考開始變得很簡單,就算出現一百萬這種龐大的數字,我也會告訴自己,「只要有一百天就能實現!」
自從我不再把「因為沒有錢」這句話掛在嘴邊,我發現自己的可能性愈來愈寬廣。這一點影響確實很大。感覺到內心的雀躍就先試再說,一旦培養起這樣的思考習慣,就會有更多的雀躍在等著你,生活中的樂趣也會漸漸增加......
累積這些小小的「想做的事」,就可以創造像這樣的循環。當然,沒有獲得任何感動就不需要行動,可是假如心中明明感受到了衝擊,卻因為某些理由而不去做,那等於是自己扼殺了自己的可能性,實在太可惜了。
如果要把沒時間拿來當藉口,其實只要不睡就行了。犧牲睡眠時間好好工作,問題就解決了。
或許有人會說,可能性太低的事情不值得嘗試,但只要可能性不是零,都有一試的價值,因為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試了再說,這就是我的口號!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高橋步
出版:大田出版
書名:夢想不會逃走,逃走的往往只是自己:成為自由人的腦,38種讓你隨心享受工作、夢想、休閒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