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問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一個答案,而是「聽見」對方,表達對他的興趣。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分享,樂於說出自己得意或有興趣的事,當對方願意傾聽,就會覺得很開心。
Bob是我的朋友之中最會傾聽的人,和他說話真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他平常很喜歡寫詩,在一次詩人的聚會中,他剛好和一位頗負盛名的女詩人坐在一起。但卻因為緊張,不知道該聊些什麼才好?於是,他運用了「轉換發語權」的技巧,引導對方多說話。首先他拋出了一個很棒的問題:「妳覺得是什麼原因讓妳的書這麼受歡迎?(動機式提問)」
於是這位女詩人開始訴說自己認真寫作及遇到伯樂的過程。而Bob只是專注傾聽,時而點頭、時而微笑。後來他又問:「如果有晚輩希望像妳一樣成為名詩人,妳會給他什麼建議(連結式提問)?」女詩人也大方地分享自己的見解。
這樣侃侃而談了半小時後,她告訴Bob:「和你談話真是開心!你真是一位談話高手,讓我不知不覺說了這麼多。」
其實Bob整晚所說的話可能不超過五十個字,他所做的只是鼓勵對方多說話而已。但是,光運用「轉換發語權」這個技巧,就讓彼此的對話過程變得愉快。
如何轉換發語權,告別冷場
● 鎖定目標:挑一個彼此感興趣的問題。例如在喜宴上可以談談彼此認識新人的過程,在研討或發表會上可以談論對方正在做的研究等等。
● 真心稱讚:如果你對對方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可以在問句中加一些真誠的讚美,例如「我有聽過朋友提過你呢!我很好奇當初你怎麼會想要做這個專案?」或是「我讀過你寫的書,我最喜歡第二章談到的貓抓老鼠的例子,我還想知道……」
● 具體肯定:也許你會擔心剛見面就稱讚對方,會不會讓人有假假的感覺?其實,只要你具體地說出喜歡對方的某個優點或做過的某件事,對方通常都會被你的真誠打動。
● 動機式提問:如果你希望對方多說一點,可以用「為什麼」來開頭,因為這通常牽涉到他的行事作風或價值觀核心。一般人如果被「戳」到這個點,往往就能侃侃而談。
● 連結式提問:問句可以串連兩人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嘗試過要寫作,可是常常半途而廢,你都是怎樣堅持下去的?」或為彼此共同關心的事情創造話題:「結果後來那個案子怎麼樣了?」簡單地說,就是讓對方感覺到:「原來我在乎的事情,你也在乎!」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次我到南京演講,在歡迎宴(鎖定目標)上遇到一位協助聾啞學校設計電腦程式的工程師,他知道我曾是特殊教育老師,便說:「劉教授,請問在臺灣,妳們怎麼幫聽障學生做聽覺的電腦化管理呢?」我向他坦承自己離開聾校已經超過十年,對於他的問題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只說到這裡,兩人的交集很可能就此打斷。
我決定試試「發語權轉換」的技巧,於是問他:「聽說你幫這間聾校設計了很棒的程式(真心稱讚、具體肯定),是怎麼辦到的?」他馬上眉飛色舞地向我說明這套系統如何經過千辛萬苦研發出來,足足講了十分鐘。
我又問他:「當時怎麼會想要開發這個系統呢?」(動機式提問)他又滔滔不絕地說了十分鐘。最後我問:「那未來你想要怎麼做呢?」這時他的眼睛更是為之一亮,開心地和我分享,想要把這套系統擴展到社區的健康管理。雖然從頭到尾,我只是負責聆聽,他仍然很滿意那天的「交流」。一直到餐會結束,他都意猶未盡,還熱情地邀我去他的辦公室觀摩目前正在開發的軟體。
有些時候,問問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一個答案,而是「聽見」對方,表達對他的興趣。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分享,樂於說出自己得意或有興趣的事,當對方願意傾聽,就會覺得很開心。
掌握主動權
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對方說話真的很無聊,引不起興趣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要視情況而定。畢竟有些場合你想逃之夭夭卻跑不了,也有些時候是「一開始很無聊,後來越聊越有趣」。如果你覺得這個場面令人緊張,記得掌握「主動」;當你越是畏畏縮縮,對方越想要來關心你,結果就陷入「被動」、「被追問」的狀態。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不妨禮貌地跟對方說聲謝謝,適時結束話題。
但是,也要注意提問後對方的態度。有些人來喝喜酒,就是想默默吃東西,不喜歡有任何交集;或是來到宴席之前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這時你的搭話就會變成一種負擔。因此,使用轉換發語權技巧時,還要搭配「察言觀色」。若是對方的表情或肢體出現退縮,或是一開始就只顧著滑手機,跟你說話時心不在焉,往往透露了「我不想說話」的訊息,這時候就不要再強人所難。
害怕說話冷場嗎?試試「轉換話語權」的技巧吧!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劉秀丹
出版:平安文化
書名: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