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近來有愈來愈多不太習慣旅行的老人家搭機出遊的關係嗎?還是飛機艙洗手間的門,和一般門扉的使用方法不一樣的關係呢?所以我現在看到洗手間的門亮起「VACANT」的綠燈,還是會懷疑洗手間裡真的沒人嗎?
這幾個月來,我也有四、五次覺得自己好像「偶爾」有什麼沒做好,以棒球比喻的話,這種感覺就像後段棒次打者打擊率中的或然率吧,而且是打了一支教人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的「安打」。
好比前幾天我去巴黎出差, 有幸與有「 設計之神」 之稱的菲利普‧ 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晤談。啊,讓我感興趣的不是淺草那棟有名的地標、朝日大樓的SUPER DRY HALL,那個設計得像是便便的作品,而是他提到的「腦子出現變化」一事。
史塔克先生認為自己四十幾年來,每天只靠「直覺」工作的結果〈和我不同,他幾乎都是靠直覺設計〉,就是讓其他思考能力完全消失,腦子已被格式化。照他的說法,腦子的形狀似乎也會出現物理性變化。他之所以突然有此想法,是因為幾個小時前,他前往愛馬仕總公司擔任一項設計比賽的審查,聽聞愛馬仕的藝術總監皮埃爾‧ 亞歷克斯‧ 杜馬先生的一番話。蜜蜂因為腦容量有限,所以當牠負責守衛、偵察、搬運等不同任務時,腦子本身的結構也會跟著出現變化。
如果兩位前輩所言為真,那麼腦子不就和肌肉很像嗎?
運動選手配合競技項目會進行各種肌力訓練,測試結果發現,馬拉松選手與健美選手、相撲力士的肌肉質與量都不一樣。或許今後能做到以同樣的想法,下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腦子,促使某個特定功能最佳化。
因為每天只思考設計的事,自己的腦子極有可能逐漸變形,在不久的將來,逐漸喪失了其他思考能力,連上機艙的洗手間也會忘了上鎖......。
比起品味,「喜歡」才是能否持續的關鍵
有人說「自己沒品味〈所以做不到〉」,其實我認為比起品味,能夠一直保持「喜歡」的心情,才能發現問題、迸出點子。品味是門檻非常高的一件事,我和世界頂尖十強競賽時,的確感受到「這下子要用品味決勝負啦!」,卻也明白不是所有事光靠努力就能辦到。也就是說,無法用投入多少時間來解決。
比誰都在意,比誰都喜歡,只要意識到這件事,對這件事保持高度興趣,一定能迎向各種挑戰。就像鋼琴家要是一天不練琴,就得花三天找回感覺,所以每天用心感受自己喜歡的事很重要。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佐藤大
出版:遠流出版
書名:問題解決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