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對自己有一種覺悟,然而要走向隱居,就必須在精神層面上再加過濾。隱居者就是要有意識的讓自己跟社會只能有最低限度連結的人吧!
雖然說是隱居,結果還不是和飛特族(註:指靠彈性打工維生的人)一樣嗎?我現在完全聽到你內心的聲音了喔。的確,兩者都是隨自己高興而工作,而且工作形式好像也一樣。但是隱居和飛特族只有表面相像,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不同之處到底在哪呢?飛特族也分為很多種,各位立刻聯想到的飛特族是哪種呢?比方說……
①暫時的飛特族
在現今這種時候,因事業重整而被裁員,或是休產假後卻很難再重返職場等各種不得已的理由,而暫時當個飛特族的人(包含打工)。
相對的,隱居硬要說的話,就是終身雇用制了。不過,正確來說,隱居並非職業,而是類似一種生活方式,所以隱居不是暫時或非暫時的。隱居只是在屬於自己的位置靜靜綻放。
②懷抱夢想的飛特族
正職的話就沒有自己的時間了,所以邊打工邊抱持夢想準備各種國家資格檢定或是樂團練習!理由大概就是這些。正職的話沒辦法說辭職就辭職,所以為了存夠錢時可以環遊世界,同時兼多份打工!這也屬於這類的飛特族。
之前的我,可能就是這一類吧。相對的,隱居沒有夢想或目標。硬要說的話,就像在〈旅行與繭居〉那篇寫到的,目標大概是「維持現狀」吧。
不管別人怎麼想,自己覺得幸福是最重要的。雖然現今的年代,對於「向上心」和「成長」等積極的字彙讚譽有加,但隱居考慮的重要事項是維持現狀。
③夢想破滅的飛特族
進不了一流公司、上不了一流大學、沒有夢想、希望和生存目的的飛特族。我聽過有年輕的孩子因為升學問題而自殺的,那對他本人來說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相對的,隱居不會因為什麼大事而失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從一開始對人生就不會有過度的期待。不在乎他人眼光,切實反思自身,滿足於適合自己的幸福,淡泊的過著每一天。我自己是覺得,就算不是知名企業,只是打工也還是工作啊;就算不是名校,專門學校也是學校啊。
像我這種不怎麼努力的隱居人,這樣說雖然有點那個,但我覺得不用特地設定夢想或目標範圍也是可以的吧……要突破周圍的勸阻和壓力可能很艱難,但如果可以的話,先暫時離開這一切,自己一個人去世界各國走走看看,或許就能超然的俯瞰事物了。
只不過真要去的話,我建議用自己賺來的錢自己一個人去。
其他還有哪些飛特族呢?
如果對定義有所疑問的話,就去請教《廣辭苑》吧!因此我查了一下字典,飛特族的定義如下:
自由打工者的簡稱。沒有固定的職業,持續打工以維持生計的人。如果這裡所謂固定的職業」是指正式員工,那我完全吻合。然而要走向隱居,就必須在精神層面上再加過濾。隱居者就是要有意識的讓自己跟社會只能有最低限度連結的人吧。
主動斬斷與旁人的交際,在自己的世界裡足不出戶。也就是說,一一封鎖那些過度建造的、通往社會的橋樑,建設一座走向自己的橋。非破壞,而是封鎖,這就是旨趣。此外,有必要的話,隨時都要保持可以回歸人群的狀態。因為我們不是出家人。就是這麼的隨性。這些是我的隱居心得。只是茫然的過著打工生活的人,以及退休後漫無目的地生活的人,我覺得都不算隱居。
或許可以說,隱居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對自己有一種覺悟吧。我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若跟一般公司職員比,當然是一貧如洗,但因為我能接受,所以甘之如飴。
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同,而我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感謝。
總之,我會一直死守這樣愉快的周休五日生活。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大原扁理
出版: 時報出版
書名:才不是魯蛇:錢少事少、周休五日的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