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之人最後悔的5件事,正好與「創傷後成長」最常見的5種經驗相反。「創傷後成長」賦予我們力量和勇氣,去做令我們快樂的事,並勇敢了解及表達真實的自我。我們也因此更重視人際關係,並從事具啟發性、有意義的工作。
換言之,只要我們以正確的方式應對,艱鉅的個人挑戰能激發我們勇敢追夢,不留遺憾。以這個角度而言,「創傷後成長」—或是說「活得超級好」—正是每個人都渴望獲得的正向轉變。
不過,經歷極大壓力或創傷的人,如何獲得益處?畢竟不是每位經歷創傷之人,都能獲得「創傷後成長」。怎樣才是正確的歷程呢?
我們是否必須經歷創傷,才能獲得這些益處?當然,沒有人會為了獲得這些益處,而選擇失去摯愛、受傷、病痛或是任何一種創傷。不過話說回來,誰不想勇敢追夢,以免人生空留遺憾呢?
因此,我花了2年時間進行另一項研究。我發現,只要你願意接受一項大挑戰,例如跑馬拉松賽、寫書、創業、生子、戒菸,或是靈修,就能獲得「創傷後成長」的益處了。學者稱之為「挑戰後成長」,執業臨床心理學家勒普克在她的賓州大學博士論文中,首次指出這種現象:「不必受創就能獲得的成長」。「挑戰後成長」與「創傷後成長」的作用相同,但差別在於你可以自行選擇挑戰的項目。你不是被動地等著遭遇人生中的可怕創傷,而是主動接受有意義的任務,並迎接隨之而來的重大壓力,藉此獲得「挑戰後成長」。你為自己所選的冒險旅程,會激發出必備能力,促使你奮鬥及成長,就像經歷創傷之人一樣。
如果「創傷後成長」與「挑戰後成長」具有相同的作用,這其中究竟有何歷程?「被巨大壓力擊垮」與「在壓力下成長茁壯」,兩者有何差別?是什麼因素決定逆境讓你變得更軟弱,還是更強大?
身為遊戲設計師,這正是研究吸引我的地方。
六種思考與行動,培養遊戲力,迎向人生挑戰
想獲得「創傷後及挑戰後成長」,共有七種思考與行動,而這些全是我們在玩遊戲時,經常採取的策略。
1. 採取「迎接挑戰」的思維模式。你願意面對種種阻礙,並將壓力視為挑戰,而非威脅。在遊戲中,願意接受遊戲的挑戰,就算是一種「迎接挑戰」的思維模式。
2. 尋找能讓你更強大、快樂的事物。當你面對一項艱難的挑戰時,你必須不斷培養正面情緒,並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在遊戲中,我們會尋找「能量升級」的活動,也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速度更快、力量更大的事物。
3. 培養你的「心理彈性」。欣然接受負面經驗(例如痛苦或失敗),只要這些經驗能幫助你學習,或更接近你的遠大目標。讓勇氣、好奇及進步的欲望,成為你的最佳動力。在遊戲中,每當我們與強大的對手或「壞東西」交戰時,都是培養心理彈性的好機會。我們知道必然會面對多次失敗,才能以更大的智慧或能力來打敗他們。
4. 積極採取行動。每天向最大的目標邁出一小步,積極採取行動的意思就是一步步向前邁進,即使遭遇困難也不退縮。因此,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大的目標。在遊戲中,我們會設定「任務」的架構,以幫助我們專心向前邁進,最終達成對自己最重要的目標。
5. 培養人際連結。試著尋找至少兩位你認為可求助,並能坦誠談論自己壓力及挑戰的對象。在多人遊戲中,我們會練習結交「盟友」,也就是能了解我們所面對的阻礙,並支持我們的人。
6. 學習尋找益處的技能。請留意壓力或挑戰可能帶給你的正面結果。在遊戲中,我們稱之為「大勝仗」,意思是在十分不利或令人畏縮的處境下,獲得遠超過自己期望的輝煌戰果。
難怪SuperBetter對這麼多人有效!當你了解其中的科學後,便毫不意外了。像我這樣的遊戲設計師,在設計一套系統時,自然會用有趣的方式融入這些思考及行動。當時我並不知道,其實SuperBetter基本上就是完美的指引,可幫助我們獲得「創傷後及挑戰後成長」。這並不是因為我的才智過人,而是因為我是遊戲設計師,而所有成功的遊戲,都會訓練我們培養這七種思考及行動方式,以幫助我們將巨大的壓力及挑戰,化為正向的改變。
SuperBetter就是由以下七項準則所組成,這些也正是本書的核心要旨:
1. 迎接挑戰。
2. 蒐集並啟動能量升級。
3. 打擊壞東西。
4. 自行設計並完成任務。
5. 招集盟友。
6. 採取秘密身分。
7. 打場大勝仗。
如果你正面對艱難的挑戰,例如生病、受傷、失去摯愛,或個人所遭遇的困難,依循上述準則不僅能幫助你克服挑戰,也更有機會體驗「創傷後成長」的種種益處。
如果你目前並未面臨巨大壓力的挑戰,但仍想變得更強大、快樂、勇敢且更有韌性,不妨為自己選擇一項具有意義及挑戰性的目標,然後依循上述準則,努力達成目標。你將從某項非凡成就中得到滿足感,並開始獲得「挑戰後成長」的許多益處。
(本文選自全書,游欣整理)
作者:珍‧麥高尼格 (Jane McGonigal)
出版:先覺出版社
書名:超級好!用遊戲打倒生命裡的壞東西:50萬人親身見證的心理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