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台灣最迫切需要的能量,開啟之鑰則在每個人身上,只要掌握兩個要訣,你也能為突破悶經濟做出貢獻。
與其責人不如求諸己!如果每人都能從自身足下做起,踏實一件件做出生活事務上、工作業務上的創新,聚細沙成高塔,積水滴成浪潮,台灣也許能翻轉,真正邁上創新之路。
優秀的創意者,總是提出前人從未提出過的問題。最有創意的人,是那些聚焦在提出正確問題的人。有人回顧,最成功的建築設計師在他們的學生時代,大多是習慣聚焦在提出正確問題的「問題發現者」。可見要判斷一個人的創新水準,要看他提出的問題,而不是看他給出的答案。
練習越多,你的創造力就越強。智利詩人聶魯達「不加選擇、貪婪地閱讀一切可讀之物,像貪吃的鴕鳥一樣」的事跡,讓我們了解花功夫學習對創新的意義: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功夫,就是時間。
博學者達文西留下七千頁筆記,有研究者認為這只是他生前所記的一半。創新的訓練不只在觀察(Look),更在看見(See)。創新能力不佳,正是因為「Look everything but see nothing(沒用心仔細觀察、視而不見之意)」。隨時警醒、觀察、記錄、消化、吸收,是創新必經要徑。小說家普魯斯特曾在幾年內一字未寫,但這是忙於擇花採蜜的狀態,讓自己的大腦充分汲取養分——是以遊戲(Play)釋放創意心靈,馳騁想像世界的無限可能。
要更多的思考(Think),讓自己成為點子製造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生寫了二、三百篇科學論文,但只有少數論文具有重大影響力;畢卡索創作了兩萬件藝術作品,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沒有在世界頂級的藝術館展出。獲得最好創意的方法,就是擁有許多創意;多產是偉大創新者的共性。實作越多,你的創造力就越強。
多試走新路,實行工作面與生活面創新,台灣才能真正邁上全民創新之路。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 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