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知名經濟學家凱因斯不變信念是,失敗並不表示他已到達他能力的極限,反而給自己思考的機會。他認為,偶爾出錯沒有壞處,尤其是立刻發現的話。
凱因斯的許多非凡成就之一,是投資方面的成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凱因斯掌管他自己和親友的錢財、兩家英國保險公司、許多不同的投資基金,以及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當他在一九四六年去世時,是位超級富豪,而那些他代管財富的人,獲利都超出合理的預期。
永保好奇心 蒐集新點子
英國的經濟在一九二○年代陷入停滯。一九三○年全世界皆因經濟大蕭條而停滯。「考量到凱因斯是在某些歷史上最糟的年代進行投資,他的獲利真是令人震驚。」著有《在股市遇見凱因斯》的作家韋希克(John F.Wasik)寫道。凱因斯的聰明與精力促成他的成功;但除此之外,他還是個好奇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喜歡蒐集新點子。
他以願意直截了當承認錯誤,並採行新想法而自豪,並鼓勵其他人效法。「偶爾出錯沒有壞處,尤其是立刻發現的話。」他在一九三三年寫道。「凱因斯永遠準備好,在情況似乎合宜時,不但要反駁他的同事,也要反駁他自己。」一份經濟學家的報告中寫道。
凱因斯的投資紀錄並非毫無瑕疵。一九二○年,他的外幣預測結果錯得離譜,他幾乎被徹底摧毀。之後他站穩腳步,並為自己和其他人賺了一大筆錢。但凱因斯並未看出一九二九年即將來臨的災難,再次損失慘重;不過他東山再起,表現甚至比之前更好。
對凱因斯來說,失敗是學習的機會——確認錯誤,找出新選項,再試一次。他擁抱一九二○年代初期的新觀念,像是讓老派的國王學院進入股市,而當時的公共機構,通常只堅持在不動產之類上投資。
嘗試、失敗、調整、重來
當他在一九二九年遭到大蕭條的打擊後,就嚴格檢視自己的看法。股價並不一定都反映出公司的真正價值,因此投資人在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足夠的潛在價值、值得進行長期投資時,應該徹底研究它,並真正了解它的業務、資金和管理。
美國大約在同一時期,這套方法由美國投資家葛拉翰發展出來,稱之為「價值投資法」。它變成股神巴菲特財富的基石。
凱因斯不變信念是,失敗並不表示他到達能力的極限。他必須努力思考,並且再試一次。他的經營層級比我們大部分人都要高,但那個過程——嘗試、失敗、分析、調整、再試一次——是我們所有人如何學習的基礎。
看看一個在學坐的嬰兒,她起初會坐不穩,當她把頭往後仰,以便看清楚天花板上的電風扇時……砰!她往後倒在她母親放的枕頭上。媽媽可以把小寶寶揹在背上,或放在椅子裡,避過這一幕;但她知道,當寶寶倒下時,她會知道不應該把頭歪得那麼厲害,下一次坐起來就會比較穩一點,然後變成習慣。
成人也會這麼做。第一次拿起高爾夫球桿的中年會計師,就算有專業的指導,在成為合格的高爾夫球手之前,也會經常失敗。
我們藉由實作來學習新技巧,也藉由更多實作來改善那些技巧。現代的噴射戰鬥機是超級複雜的飛行電腦,但課堂上的指導並不足以造就合格的飛行員,飛行員需要時間在空中飛行;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外科醫師、銀行家和企業主管。
(本文摘自第八章,洪依婷整理)
超級預測
作者 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
● 賓州大學教授,任職於心理與政治科學系及華頓商學院。與妻子梅勒絲共同主持「良好判斷計畫」(GJP),著有《專業政治判斷:我們如何知道有多準確》等。
作者 賈德納 (Dan Gardner)
● 記者,著有《風險:恐懼的科學與政治》與《未來叨念:為什麼刺蝟與狐狸型權威人士知道最多》。
譯者 蔡裴驊
出版 寶鼎出版(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