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今天真的有人在說你的壞話,你也無可奈何。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決定要與說壞話的人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對方如何評價我們是對方的課題,不是我們自己的。因此,我們無法去改變那樣的人,還有他所提出的評斷。自己為了無可奈何的事而感到悶悶不樂、一再地煩惱,也於事無補。
試圖想改變對方或對方的評斷,將會變得如何?就是讓自己去迎合對方眼中所期待的樣子。
說起來,要去迎合他人眼中對自己所期待的樣貌,是一項很大的負擔。而且,有時候連所謂「他人眼中對自己所期待的樣貌」,都很有可能只是我們自己的想像。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所以,沒有必要因為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刻意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上要好。就算沒有那樣做,應該還是有人能接納我們如今原有的樣貌。
雖然不必極端到認為沒有人對我們有所期待,但是,必須擺脫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並獲得自由。為此,就得如實地展現自己原有的樣貌。
只是因為害怕他人的評價,或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努力讓現在的自己變得不一樣,即使努力獲得了改變,自己也就不再是自己了。單是做到不迎合他人,或是停止為了滿足他人期待的生活方式,應能讓我們的心情變得輕鬆許多。
沒有必要害怕遭受他人批評。相較於他人的評價,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對自己打算要進行的事說:「Yes。」
在職場上,很多人認為評價並非無關緊要,的確是那樣沒錯。但是,這裡所謂的評價,是關於工作上的,而不是讓上司或同事對你有好感。我想起當年我還是個學生時,有一位教授在三十年之中連一篇論文都沒寫。當然,那樣的人在當時也算是少見,我才會印象深刻。即使在如今這種要求立見成效的社會中,也並不是只要見到成果就好,在工作上要受到正面的評價,也唯有藉由工作來培養實力。
提出工作計畫時,如果是創新無前例的企畫案,遭到反對是必然的。若是遭到質疑可能賣不出去,或是賣不出去誰要擔負責任因而卻步,完全只想著要在會議上過關,實在毫無意義。
無法與所有人關係良好
猶太教的教義之中,有這麼一段話:「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無論做任何事都有人會覺得你不好。想必十個人之中,就會有一個說你不好,而其中的七個,則是隨時會改變態度的人。
至於剩下的兩位,應該是無條件給予支持的人。你只要與那「兩人」建立關係即可,剩下的八個人,尤其是那一個即使你額外做些什麼也不贊同你的人,沒有必要為他煩心。
職場上有一種人,讓人覺得只要他可以改變一下,整個工作環境都會大不同。可是像這樣的人,通常任何影響對他來說都是徒勞無功。如果在工作場合中遇上這樣的人,只要明確劃分清楚、維持工作上的關係就好,不必試圖與他成為朋友。如果連那樣的人你都要在意自己在他眼中如何,也未免太奇怪了。一旦在意他人如何看待你,就會為了想讓他人對你有好感,使得自己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而活。
為了不害怕面對他人的目光與評價,你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人生,而是活出自我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