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肩負擺脫集中中國市場、資通訊業等兩大任務。然而南征人才難覓讓產業卻步,東南亞留學生與台灣的大學生能趁機卡位嗎?
畢竟,與「同文同種」的中國市場相比,對台商而言,東南亞與印度不僅存在語言上的先天障礙,文化差異也是讓不少業者卻步的重要原因。在此之下,如何找到適當的「南征」人才,是業界呼應經貿政策新路線的首要課題。
為此,全球品牌管理協會特與《今周刊》合辦「東協印度人才戰略座談會」,廣邀南進台商與在台就讀的東南亞外籍學生齊聚一堂,藉此平台,了解業者與學生間是否存在任何認知上的差異。
東南亞僑生受青睞 擁文化語言優勢比下台生
從製造業的觀點,崇越科技董事長郭智輝首先表示,語言溝通與文化認知,是現階段業者最感困擾之處,「日常生活要完全溝通仍有相當困難;雇用當地學生,他們對於台灣文化或老闆思惟了解也會是障礙的一部分。」言下之意,從「在台灣的東南亞學生」尋找「既懂台灣、又熟母國」的人才,的確會是選擇方向。
對此,近年積極發展亞洲盃,在緬甸、柬埔寨、越南等國都已布下據點的玉山金控人資長王志成分析,就目前「東南亞人才庫」的水位來看,「最多的是越南。」由於台灣有為數不少越籍配偶、勞工,也有一定數量的越籍年輕人可成為台商南向打拚的夥伴;除此之外,緬甸的留學生也相對易尋,「事實上,我們派到緬甸的人,多是緬僑,幾乎都能講緬語,擔任翻譯重責,因此當地溝通交流尚無大礙。」
不過,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王金來認為,台商尋找東南亞人才,除了考量「熟悉當地語言文化」之外,同時也不可忽視英文口語能力,他表示,「就製造業而言,領班多為當地人,但是台幹主管於領導時,可能是英語夾雜當地語言。基本上,因為東南亞國家眾多,語系紛雜,最通用語言仍是英語;舉例來說,東協開會主要使用的語言就不是泰語、馬來語等,而是英語。」
如果說英語是台商與東南亞僑生之間的溝通媒介,那麼,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目前台灣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顯然不足,來自新加坡的政治大學外交系學生許翊庭就說,「跟新加坡政府的更新速度比起來,台灣政府或學校在英語網頁的資訊往往不夠充分,對外籍生是比較吃虧的地方。」
救市政策應擬配套 打造國際觀的教育環境
在另一方面,即使業者有意培訓正在台灣就讀的東南亞學生,但學生的意願,或許也不見得符合企業所需。台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巴山塔(Basanta)就表示,對印度學生來說,留學台灣的CP值比歐、美高,原因在於未來的工作機會較多,且台灣物價相對較低。換言之,這群留學生,畢業後的第一選擇是「在台灣工作」,而非回到母國。
學子們留台就業的期待,意外成為業界與學生們認知落差最大的部分,王志成坦言,「我們對東南亞留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們要回到母國去服務,所以我們會仔細確認學生的意願,一旦彼此對此出現差距,大概就不會考慮錄用了。畢竟外籍生留台,企業還要額外申請工作證,吸收應付行政手續的成本。」
當然不是沒有例外,「如果學生有非常傑出的專長,比如資訊處理技能高超等,我們對這群學生另一類的規畫,是將他們視作『國際經理人』培訓,未來他們不僅回到母國服務,有機會也將外派到其他國家,甚至再回台灣交流工作。」
歸根結柢,一個更注重國際視野的教育環境,或許才是呼應「新南向政策」的重要配套,對外籍生來說,能有效的地了解台灣思惟、台商企業文化。」另一方面,台灣學生也因此能夠更有走出去的能力與勇氣。王金來認為,「以前台灣談人才國際化都是講如何吸引人才進來,但台灣人才也應該出國磨練。」
畢竟,新南向政策,就是一個新的國際交流挑戰,企業在思考善用外籍人才之際,試著培訓更多能夠「走出去」的台灣人才,仍是無可避免的關鍵課題。
「東協印度人才戰略座談會」成為台商與東南亞留學生的溝通橋梁,但也凸顯想法落差。(攝影/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