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伴侶」、「親子」或職場的上司與下屬相處之間,人際溝通往往出現挫折,有時我們任指責性的言語脫口而出,傷害的將不只是關係,還有人格成長的自尊、自信,對自己的肯定與愛他人的能力。
近年來網路與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扭轉與推動人際之間的善良工程成為社會公民責無旁貸的責任。傷人的語言習慣其來有自,從家庭教育到學校風氣到媒體環境,均提供錯誤示範與負面種籽的土壤,洞察情緒、培養心思的正向力格外需要鍛鍊自我覺察的方法與實踐力。
無論在「伴侶」、「親子」或職場的上司與下屬相處之間,人際溝通往往出現挫折,有時我們任指責性的言語脫口而出,傷害的將不只是關係,還有人格成長的自尊、自信,對自己的肯定與愛他人的能力。事實上在人際相處的過程當中,每個人都需要被支持、同理與肯定,在長遠關係經營的過程中,如何適度表達內心的感受與需求、以建設性的語言達到深層交流與諒解,取代攻擊性的言語所帶來的負向情緒傷害,充分達到以愛滋養愛,而非互相拆毀,需要自我覺察的智慧。
以親子關係而言,有時父母活在自己的情緒當中,將自我的情緒不負責任地轉移到孩子身上;有時則是意圖表達關心,但因過去所承襲來自原生家庭的語言習慣,或表達情感的方式較為負向,甚至從大眾媒體習得咒詛性的言語模式,則讓情緒性的言語脫口而出,像「這次沒考到九十分你就去死一死」、「沒穿外套就吃屎吃尿」此類未經思考的話語,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愛,而是情緒的刑罰、沒有分別與判斷力的孩子在長期感受不到愛的狀況下,也許將因此產生反向行為,或自組家庭後也承襲此種語言習慣、讓負向的表達方式代代相傳。
其餘職場的語言模式,比如上司與下屬的關係,有時下屬需要得到上司的傾聽與了解、上司也需要得到肯定與支持,經常性地辱罵、批評,「你太笨了」、「連這都不會、你真沒用」、「你是豬嗎?」往往對職場的合作產生反效果,下屬雖忿忿不平卻也只好忍氣吞聲,甚至令下屬產生「上司無法帶領我」、「上司不值得尊敬」的情緒,影響職場間人際互動。
而夫妻之間的溝通,渴望的往往是理解與彼此尊重。負向語言諸如:「你又來了……」、「你總是……」、「你每次都……」,以評論對方作為開頭,往往容易阻礙對方感受的抒發,也引起情緒的反彈、佈下爭吵的導火線;如果經常使用以下的言詞,比如夾帶情緒勒索的開場白「都是你害我……」將自己在外面所遭受的委屈情緒移轉到對方身上,則更嚴重破壞並傷害兩人之間的關係與相處品質。
不只家庭、職場,負向情緒也經常如星星之火在社會上蔓延,一個人的不美麗心情往往如病毒散播感染轉移到下一個。開車上班中途交通搶道經常可以聽到「你沒長眼啊?」、「擠甚麼擠,急著投胎嗎?」等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都使他人的精神與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聽見這些難聽的話後,多數人都感到憤怒,一整天心情都不好。若遭遇語言暴力的人沒有適當地調節心理,將會遷怒於身邊的人,讓怒氣在人群間傳遞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解套?除了平日培養開闊的心胸,多接觸美善事務,亦可參考任兆璋修女所著推動家庭幸福讓愛流動的 《共修此生》一書,其中提及兩性,親子,與人際之間的溝通良方,運用「我」作為開頭的「我訊息」是一個好方法。以親密關係的相處為例,「不論是夫妻或親子相處,都應該運用我訊息來溝通,也就是冷靜從對方行為看到自己內心升起的感受、情緒,並找出引發自己情緒的真正原因。」比如先生沒有回來吃晚餐,太太在表達上應該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是「我」經驗到「你」沒有回來,讓「我」的心裡很不舒服,或者「我」很生氣。所以太太應該要知道,現在是「我」心裡有了情緒,而不是指責「你」不打電話回來,是「你」造成我生氣。如果清楚是「我」在生氣,就會知道自己要負起責任,問題出在自己心胸是否夠寬大,是自己碰到困難。一旦接納對方的情緒之後,對方也較容易接納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