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搖滾樂手阿曼達.帕爾默(Amanda Palmer),在平台Kickstarter群眾募資時,一個月內募到一二○萬美元。她究竟如何運用「請求」的力量,達成她的音樂夢?
請求,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有人解讀,請求是一種「要求施捨」的弱勢舉動,是一種「不得不」的行為;彷彿,請求者的地位注定是要矮人一截。
心懷感激 傳遞「我們有能力互相幫忙」
但是,阿曼達.帕爾默(Amanda Palmer)並不這麼想。她是美國搖滾歌手,以擔任獨立樂團「德勒斯登娃娃」(The Dresden Dolls)主唱開始走紅。二○一二年,她以「請求的力量」為題,在TED發表演說,一年之內獲得超過八百萬的點擊率。
去年,她以同樣的題目著書,《請求的力量》出版後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連《脆弱的力量》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都為該書寫序。序文中形容,阿曼達是「充滿勇氣的革新者」,她正在不斷挑戰的,是存在於當前社會裡的「互不信任文化」。
阿曼達的解方,就是撕去世人眼中對於「請求」的負面標籤。
「有所請求的時候,你的心態是什麼?」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位特立獨行的搖滾女歌手,先是一本正經地理性分析:「帶著羞愧地請求,意味著『你的力量高過我』;帶著傲慢態度地請求,意味著『我的力量高過於你』,是在要求對方配合。」至於第三種,是「心懷感激地請求」,「這時,你傳遞的訊號是:我們有能力互相幫忙!」
如果說,互助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元素,那麼在阿曼達的解讀中,適當地請求,就是啟動互助的開始。事實上,阿曼達在一二年,就曾透過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成功籌募一二○萬美元,為樂團製作發行專輯《邪惡劇院》。這是群眾募資史上最大的音樂專案,也讓阿曼達對「請求的力量」有更深刻體悟。
阿曼達的請求初體驗,是在德國巴伐利亞邦的小鎮,以行動藝術登場。那時候的她,把自己扮成了迷幻、白臉的芭蕾女伶,一動也不動地站著,直到有人投錢,她才會旋轉、演出短劇,然後遞上小禮物。這樣表演性質的街頭藝術,需要久站,而且不能說話,如果運氣好,一小時可以賺進約幾十美元,勉強能夠支應她的創作生活。
然而,和一般的街頭藝人不同,因為不能動,她和外界溝通的媒介只能透過眼神,看著街上熙來攘往的人們,她發現許多人都很孤單,「他們投錢的目的常常不是藝術,而是與人的連結和被看到的渴望。」阿曼達說,「情況像是,當我在請求別人觀賞表演時,看似被動,但也創造了一種給予。」
絕非弱勢 姿態不必矮人一截
阿曼達不斷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是「請求」絕非弱勢表現,它不是一種「不得不」的舉動,請求者的姿態也不必矮人一截。適當地請求,事實上正在創造另一種的給予,也啟動了一連串的互助。
然而,根據TED演講後所得到的回響,「我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正在為了請求而掙扎。」她說,人們害怕被拒絕、害怕看起來很脆弱、害怕自己在人際交流中被定位成「負擔」或「麻煩」,因此羞於請求。
「但別忘了,這個世界許許多多的美好,都有請求的力量存在其中。」阿曼達舉例,「我所認識的每一位藝術家或創業者,都曾透過有名或無名的贊助者,資助他們金錢或者各式各樣的資源。」
她又說,「賈伯斯在車庫裡打造出蘋果神話,你必然可以想像,在此之前,他必須請求父母把車庫騰出足夠的空間,借他一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賈伯斯當年的請求,這個世界現在或許沒有iPhone。」
今年九月,阿曼達生下了一個寶寶,讓她對請求有了新的體悟。
「孩子們永遠都會直接表示他們的需求,這就是人們與世界互動最原始、也是最合理的方式。」而這樣的請求,包含了依賴與相信,這像是一張與世界互動的邀請函。阿曼達笑著說:「有時候人們只是想幫忙,但,你不提出請求之前,不會知道答案。」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請求,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阿曼達的答案是,請求能夠讓你得到合理的資源與協助,能夠讓「被請求者」得到被重視的肯定,能夠讓這個世界開啟一個新的互助過程,能夠讓你開始和這個世界有更多連結。
「所以,看在老天的分上,開口就對了。」阿曼達笑著說。
阿曼達 · 帕爾默
出生年:1976年
現職:搖滾歌手
學歷:衛斯理安大學
家庭:已婚,有一子
著作:《請求的力量》
《請求的力量》
作者:阿曼達 · 帕爾默
譯者:毛佩琦
出版:天下文化(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