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看山手作」創意家具店悄悄開幕,做了二十多年的木工師傅、手藝出色的范揚武直到四十四歲才自創工作室,這既是他追尋獨特木作技藝風格的起點,也是一場自我的追尋之旅。
二十多年前,范揚武父親經營的奇木家具店成了夕陽產業。他與哥哥兩人力拚轉型,成功將傳統家具變成手作創意家具,除了保存傳統家具以榫接的工法外,更融入了創意特色,隨即受到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友達集團董事李焜耀、克緹集團董事長陳武剛等多人的青睞,讓兄弟倆製作的家具聲名大噪。
師傅看到設計圖 揚言不幹
然而,隨著各自工藝精進,范氏兄弟手作家具的理念也走到分岔路,如同他們所做的家具,光是要把傳統與現代科技、新木料與老木料結合在一塊,磨合過程費盡相當大的力氣,還不見得契合。范揚武想挑戰傳統,在工法上尋求突破,卻常遇上師傅一看到他畫的設計圖就發火,說做不出來,揚言不幹了。但范揚武認為,這是必要的改變,「我想做出更與眾不同的家具,否則坊間手作家具愈開愈多,客人為何買我的東西?」只有出走,范揚武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開發自己屬意的木作家具風格。
「看山手作」藏在北埔的一處深山,人煙稀少,連衛星導航都找不到。操著一口濃厚的客家海豐腔,在北埔生活四十四年的范揚武說,他從未離開,也不想離開。「北埔著落於山水間,這種貼近大自然的美好,是我最眷戀的所在。」從小與山林共生,范揚武滋養出對木樹的理解,且能覺察到木樹內裏的微小與細緻。他說,「每一棵木樹都有一張臉,經過千百年淬鍊成木材,我得找出它最後留下來的『表情』。所以畫草圖前,我會觀察這塊木材很久。先抓出木材的特質,從它可能會有的裂痕、結疤、樹洞、蟲蝕,甚至是風化過的紋理,把這些當作我的素材。」他接著補充,「尤其有些木樹會長樹瘤,『人』長瘤不值錢,但『樹』長瘤,則可能是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重點在於你得找到它的臉(紋路),才有辦法讓表情浮現。」
手作家具的功力所在,除了造型與人體工學,每個部位的接榫技巧尤其能看出木工師傅的能耐。范揚武說,家具採用榫接,最能抵抗除了插入方向以外,來自每一個方向的拉力或推力。為了密合,必須精準,至於工法,他一只椅子設計成扭曲的椅腳,是他拿樣板與師傅溝通多次,屢試屢敗的成果,「我記不清做壞幾支腳了」,經過無數的試驗,最後才發現椅腳的旋轉幅度必須依桌椅高底,有彈性地變化,才能一體成型。等結構確定,接著是雕刻,「刀要利,再細察木紋方向,是否逆紋,避免木料崩落;削修椅腳,只能一點一點修,不能急,也怕一次修太多。」
范揚武以緬甸國寶金絲柚木製作成圓形茶桌,並採用單支桌腳支撐整片吧檯,作品線條流暢,不落俗套。(攝影/陳俊銘)
善用紋理 眼中沒有朽木
從事手作木工二十多年,范揚武自認最拿手的在於創作造型,他勇於嘗試、探索。在他眼裡沒有所謂的朽木,各類型木材皆可用。像他的家具講究透過卡榫不用一根釘子,而且「師傅若切錯,或打錯榫,我會把錯翻轉成對的,一切順勢而為。」同時,有功力的木工師傅在製作過程,會懂得「如何藉由卡榫的接合,讓它轉得漂亮、轉得別出心裁。」
他現在的同事、有三十多年經驗的木工師傅黃富裕表示,木工師傅的性格眉角很多,范揚武是他看過極少數修養好又極有耐心的同行。談話輕柔的范揚武,骨子裡堅韌無比。
「看山手作」讓范揚武能夠完整實踐自己的設計理念,大膽去搞創意。比方用花梨木雕製的茶盤中間那座山,就是北埔最知名的鵝公髻山,原本木頭的結構體切出○.五公分厚薄,好讓山形隨著空氣溼度高低產生變化,溼度升高,山形就顯得立體生動。而扭曲不對稱的桌腳,是范揚武畫了百張草圖、實作失敗多次後,才完成的作品。
范揚武靈感一來,就會隨手拿筆繪圖,並嘗試各類型版本,不讓設計被侷限。(攝影/陳俊銘)
注重細節 作品就像藝術品
他的家具作品帶有純淨感,范揚武自剖「這可能跟我鍾愛宜蘭畫家王攀元和法國華裔畫家常玉的畫作有關。」看山手作的首位客戶、環洋能源科技公司負責人黃進爐則說,「范揚武注重作品細節。他的家具不只精緻實用,像買到藝術品,每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層次。」
兄弟去年分道揚鑣,雖令他五味雜陳,心境卻更加開闊。他說,「活到這歲數,體會到人情冷暖。唯有堅韌,才是不敗的利器。」
范揚武
出生:1972年
現職:看山手作負責人
學歷:復興商工美工科
重要成績:
2006年受邀參加文化創意加值概念展—「解讀,創意密碼學」
2011年受邀代表台灣擔任紐約設計藝術博物館駐村木雕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