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都是被眾人嚮往與渴望的,如同財富,愈多愈好。可是,幾年的觀察下來,我發現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隨著旅行頻率的增加,對身體與情緒上的負擔也隨之加重,不見得愈多愈好。
作者: 藍白拖
生命的感動要質大於量
所謂的「在職旅行」是擁有一份工作,並且利用休假時間去旅行。
遇到喜歡旅行又捨不得失去收入的朋友時,我都建議何必執著於離職旅行?不如先嘗試在職旅行。他們會質疑,這樣短暫的離開似乎無法深入旅行或真正放鬆,因為時間會變「背後靈」壓迫人。其實長時間的流浪也是一種壓力,甚至會讓人對未來感到迷惘與孤寂。就好像太空人長時間離開地球看見巨大宇宙,會興奮也會惆悵。
我們總是羨慕他人的世界,而忽略自己的小宇宙。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阿明住在海邊當漁夫,天氣不穩定時就無法出海捕魚,經常鬱鬱寡歡,嫌自己船破、嫌老天爺為何與他作對。所以他非常羨慕住在山裡種田的老王,不必受大海影響。殊不知,當農夫的老王不時遇到大雨來襲,導致農作物無法收割,因此悶悶不樂,嫌自己沒錢買棚子、嫌老天爺沒良心。所以他非常羨慕在海邊當漁夫的阿明,不必被天氣控制。
關於「短暫的離開無法深入旅行或放鬆」,我認為這是苦悶上班族的合理化自我設限,也是完美藉口;有什麼理由比離職旅行來得更撫慰人心呢?受傷的人總是渴望安慰。於是,不少人困在猶豫離職旅行的狀態裡,叫他假日出去走走,他立刻嫌時間不夠用、工作很累,怪天氣不好、怪薪水太少,所以無法旅行。
有個前輩告訴我:「生命的感動要質大於量,不是旅行時間久就比別人有深刻感動。誰說兩天一夜的旅行不能改變生命?」
有次聽了企業家談論上班族若想創業,如何評估該內部創業或離職創業?這種內心的掙扎,如同該離職旅行還是在職旅行。
當天的講者分享幾個要素:
1.先評估手中資源,人、錢、技術能力。 2.不造成家人困擾。 3.是否有能力承擔失敗結果?
若能滿足以上三點,就可大膽考慮離職創業。離職旅行不也是這樣嗎? 假使還無法滿足這些條件,姑且試著在職旅行,誰說兩天一夜的旅行不能改變生命?
當天的講者分享幾個要素:
1.先評估手中資源,人、錢、技術能力。 2.不造成家人困擾。 3.是否有能力承擔失敗結果?
若能滿足以上三點,就可大膽考慮離職創業。離職旅行不也是這樣嗎? 假使還無法滿足這些條件,姑且試著在職旅行,誰說兩天一夜的旅行不能改變生命?
一直以來,旅行都是被眾人嚮往與渴望的,如同財富,愈多愈好。可是,幾年的觀察下來,我發現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隨著旅行頻率的增加,對身體與情緒上的負擔也隨之加重,不見得愈多愈好。
友人K從事空服業,起初沉醉在人人稱羨的讚美聲中,但幾年下來,國際換日線在他身體不斷穿梭與旋轉,讓他開始疲乏。原本驕傲的自尊與虛榮心開始叛變,因為這些東西根本無法讓他恢復體力,反而是消耗。
漸漸的,即使工作像任意門,打開就是另一個新世界,K依然覺得自己在工作。抵達某座陌生城市,他卻習慣把自己關在飯店的陌生房間裡,想要放下一切,停止移動。他渴望長時間靜止在一個原點裡,點與點的連線移動世界,他已厭倦。
友人S是個插畫家。從小在國外讀書,長大後回到台灣生活。因為兵役問題,每三個月就要出國一次,像是一種旅人生理期。某次我說想要獨自流浪,他嚴肅的告訴我:「經歷四十次以上的獨自旅行,我很清楚知道自己討厭一個人旅行,過度的移動使我恐懼。」
友人L是個流浪者。出生於香港,已在外浪遊兩年,從原本的享受逐漸變成忍受。眼睛看到美麗的百年古城,卻心繫家鄉,他的眼神藏不住某種旅人的感慨。滿腦子填裝著旅行的思維,意外成為一種吞噬。
只有上路流浪的人,才會被空虛的大浪襲擊。唯一可以自救的方法,就是回家。回到家鄉後,雖然有處理不完的雜事與煩心事,但心已靠港,情緒的纜繩已繫緊纜樁。這樣的靠岸過程,給了他更多喘息空間與時間。
這群友人是旅行的常客,甚至把旅行當成信仰,但在他們身上,我看見旅行不是愈多愈好,要適量與保持清醒才好。
(本文選自全書,周政池整理)
作者︰藍白拖
遊走在叛逆與理性之間的七年級。2010年對人生感到迷惘,展開為期一年的背包之旅。回國後,為了傳遞背包革命精神,決定發起「一直背下去」運動,邀請多位旅人分享背包,借給未來的旅行者。
作品:《背包台客勇闖天涯》、《給未來的旅行者》、《鋼鐵草莓》、《離開練習曲》。
臉書:藍白拖
遊走在叛逆與理性之間的七年級。2010年對人生感到迷惘,展開為期一年的背包之旅。回國後,為了傳遞背包革命精神,決定發起「一直背下去」運動,邀請多位旅人分享背包,借給未來的旅行者。
作品:《背包台客勇闖天涯》、《給未來的旅行者》、《鋼鐵草莓》、《離開練習曲》。
臉書:藍白拖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
書名: 給回來的旅行者:人生,才是你的正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