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究竟該扮演領導者、指導者亦或是陪伴者? 這篇文章或許提供了解答。
你還抱持「讓孩子自由選擇想要的工作」、「他自己想清楚要什麼,我會支持」的想法嗎?請三思,工作職場詭譎多變,父母如果沒有及早自己也做點功課、做孩子未來生涯的諮詢輔導,可能讓孩子「跟著羊老大跳下懸崖」。
今年五月,一個校園消息引起職場的關注:大學個人申請報名人數最熱門校系,國立大學由政大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拔得頭籌,招生名額49名,吸引1082人報名,錄取率最低。
這則消息引起關注的原因是:「平面媒體記者」這個行業,剛獲得美國職業諮詢網站CareerCast選入發展前景最糟的工作。
記者前景這麼糟,卻成為高中生擠破頭要搶讀的大學科系,實在令人擔憂。至少目前看起來,平面媒體未來的展望沒有轉好跡象,這些年輕人念完大學出來後,怎麼辦?
父母的態度
或許記者工作再過個五年又夯起來,未來職場的事的確沒有人敢說。不過,父母不介入也不對,過度介入也不對,到底該如何關注孩子未來性向生涯?
以下幾個例子,是台灣常見的父母態度典型:
1.強力主導型
天母C媽媽:「女兒念幼稚園就讓她學鋼琴、捏陶、繪畫、跳棋等。女兒很愛畫畫,小學時畫卡片送給老師,大家都稱讚,激發了興趣,在家經常自己畫。
「高中她想考美術班,我不贊成,她學科也不錯,應該去讀一般高中;但女兒很堅持要考,我想了想,可以當做第一次人生大考,但她考上了,我也不會給她念,一定要她念一般高中,再進大學。」
2.順性自由型
李汪柱:「我女兒到小六都沒上安親班,小五有去補英文,原本功課不錯,後來玩直排輪溜冰,在小三、小四時從前三名掉到十多名,我讓她停止社團活動,才把成績拉回來。
她功課較弱的是理化及社會,不想讀也沒什麼不好,平安快樂長大就好。現在訊息這麼多,我不覺得我懂得更多,只要走得正就好。」
3.專業輔導型
朱益賢:「女兒喜歡服裝設計,目前就讀相關科系。在台灣做設計好像很好聽,但很累、很辛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年薪百萬。
我不反對也沒贊成,我做家具設計,這行的助理,比狗還像狗,薪水2.5萬元,但這行就是這樣。
在家裡自己畫畫很快樂,但萬一是老闆叫你畫,你看看還會不會快樂?我知道這個行業是如何,只能為孩子分析這行的實際狀況,會告訴她:『我沒辦法幫助你快樂。』最後是她自己要做選擇。」
如何介入?如何協助?
這些父母的做法沒有對錯,也都有各自選擇的理由。
關於父母要不要介入,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立昇這樣建議:「對於自動自發、學習表現也不錯的孩子,父母應該放鬆一點,由孩子自己主導;對於學習表現在中間及後段的,父母要給更多的鼓勵、更多的要求,沒有壓力,孩子會鬆懈。」
若父母想介入,最好先研究一下未來的職場與工作,以免現在認為前景好、強迫孩子念的產業,在孩子大學畢業時成為夕陽產業;你不支持的,後來反而很夯。
七年級生陳頌成淡江交通管理系畢業,因為興趣,大學時期開始自學設計。他說,十五年前如果告訴家長,未來設計行業會紅,他們一定不相信,只覺得孩子若念這些科系,畢業後只能當畫家、教畫或畫電影看板,一定會阻止。畢竟,誰能預料設計產業會發展起來?
那麼,父母應當關注孩子的什麼面向?又該怎麼協助他們?
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觀察過很多的學生,他發現,熱情與性向比學科成績重要。一個數理類科拿100分的學生,但對科學科技沒有熱情,不參加科展、不看科學類雜誌、不參加與科學科技有關的活動,跟只拿90分,但對科學科技充滿興趣、有熱情的學生,最後是後者在這個領域成就較大。
還有,一些看似前途或發展較不理想的職業,大部分父母會極力反對孩子選擇,然而,只要有熱情,或許就能走出一條路。
李仕翔與黃傑妮是三十出頭的年輕夫妻檔,當初因為喜歡所以選擇音樂做為職業時,父母都有一堆意見,能勸就勸、能攔就攔。
李仕翔說,他父親是公務員,也希望他考公務員,當他從淡江經濟系轉讀真理大學音樂系時,父親很擔心。黃傑妮就讀文化中文系,兩人因電子音樂相識結婚,開始在電子音樂領域闖蕩生涯,父母剛開始都很煩惱。
不過,他們憑著對音樂的熱情,逐漸闖出名堂,曾為兩廳院25周年慶展覽開幕做音樂編曲,平常還在飯店、活動各種場合公開表演,薪水比一般上班族好。
黃傑妮說,母親讓她學鋼琴,但不讓她讀音樂系。今年,他們在大陸某個選秀節目拿到才藝表演冠軍,幾千萬人在看,母親總會驕傲的介紹:「這是我女兒、女婿。」
未來職場的機會在哪裡?
因為是孩子長大後要面對的世界,如果要孩子預做準備,總要知道大概的方向。
從企業在104人力銀行開給新鮮人的產業及職務需求變化,可看到台灣經濟過去幾年發展的一些脈絡。當前最受年輕人歡迎的行業是:
1.餐飲類:六年來,職缺成長1037%,但想找這種工作的人也多,7個職缺有10人搶。
2.軟體工程:職缺成長42%,一個人有兩個工作機會。
3.設計類:職缺成長45%,但是太多學校開出課程,畢業生多,一個人只有0.64個工作機會。
4.行政/總務類:職缺成長376%,但太多人選擇這類門檻相對較低、容易錄取的工作,一個人只有0.79個工作機會。
5.文字編譯類:職缺成長雖然高達263%,但求職者眾,一個人只有0.54個工作機會。
由此可知,父母如果沒有抓對趨勢,只按照自己的經驗及理解,一昧強力說服子女進入某些行業,可能反而害了子女落入辛苦行業或夕陽產業。如果子女的工作和興趣不符,更是讓孩子苦上加苦。
吳武典分析,當前台灣社會對年輕人選擇生涯的優先順序是:學業第一,社會流行及父母建議第二,性向第三,多元智能最後。
他建議:「最好的順序其實是:性向第一,多元智能第二,學業第三,社會流行第四。」
太多父母因為自己也沒把握,不敢建議子女,只說:「你想清楚,自己決定。」但孩子對社會、職場一無所知,能想的有限,父母有必要更積極的從旁協助,因此還是建議多花一點心思了解相關資訊。
父母如果沒有抓對趨勢,只按照自己的經驗及理解,一昧強力說服子女進入某些行業,可能反而害子女落入辛苦行業或夕陽產業。如果子女的工作和興趣不符,更是讓孩子苦上加苦。
過去十年台灣工作職務變化大
到底什麼行業有未來?父母要如何做功課?
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洪廣禮原本是科技業工程師,他分析,沒有人知道2025年的網路業還會不會紅?或許醫療生技會紅,但很難預料。他的建議是,不必選行業,而是要回到職務,選擇和自己的興趣、科系有關的,還要培養軟實力,才不會侷限在某個產業,畢竟各行都有十年輪漲。
「適合做工程師就去做,沒輪到你沒關係,萬一就這樣離職,漲勢來的時候你會錯過,一動不如一靜。」洪廣禮認為專業和興趣能結合很重要,如果念錯科系,現在跨系修學分盛行,不一定要轉系,例如念哲學的可以跨修法律。
「企業看的是技能和軟實力,不是科系。」他指出,像服務業是種需要軟技能的職務,行銷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市場一直有需求,在職場必須永無止盡的學習。要有基本功,要有擠進企業的門票,剩下的在職場可以慢慢學。
洪廣禮之所以建議不要選產業,而是選職務,是因為在人力源資源產業待了很長時間,有所體會。以下是他分析十年來的變化:
大量增加的行業:
餐飲服務業需求大增。
運輸物流業興盛,便利超商、購物中心大量出現,電子商務盛行。
教育輔導業興起。
資訊軟體業隨著網路風行崛起。
設計業發展,商品精緻化,不再重功能,市場有需求,但競爭激烈。
一般製造業缺工嚴重,十個工作找不到一個工人。
保全人員需求大增。
維持平盤的行業:
1.客服、業務類一直未退流行。
2.會計、行銷、科技研發人員維持一定需求,屬長青類職務。
3.一般軟技能如客服、門市、業務及貿易需求平穩。
4.行政、總務隨經濟水漲船高,但沒有爆炸性成長。
#我想看更多《未來Family》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