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總是被否定的人,只要一有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就容易覺得「自己遭到了否定」。
舉例來說,從小到大總是被否定的人,只要一有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就容易覺得「自己遭到了否定」。這是由於這種人不是在「可以擁有不同意見」的環境中長大,總是一直被強加「你的話是錯的」這種「『正確的』意見」。
此外,長期被虐待的人,看到他人時,具有先區別「是敵人或是自己人」的傾向。對於長期被他人傷害的人而言,對方是不是會傷害自己的「敵人」,是攸關身心安全、非常重要的主題。而對方一旦被分類為「自己人」,長期受虐者便會一直確認對方的言行是否「站在自己這一邊」,只要發生稍微令這種人懷疑的事,這種人的情緒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或者動怒。
從小到大總是被否定的人,當然不擅長坦誠地說出自己的心情,因為若是曝露了真正的自己,不曉得會遇上多麼可怕的下場。因此,為了避免自己受傷,這種人不會有話直說,會採取兜圈子的說話方式,或者以強調自己的主張具有「正當性」這種方式來說話。
此外,長期被他人傷害的人,具有難以區別「自己的領域」和「他人的領域」這個特徵。為了保護自己,這種人一路走來總是觀察對方的臉色,所以「察覺」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不懂得「告訴對方,對方才會知道」。
一旦互相察覺變成理所當然,就會變得無法區別「自己的領域」和「他人的領域」。每個人有各自的隱情,有只有自己才知道的「領域」,以及不能擅自指責對方的「領域」。可是,如果不負起告知自己的「領域」的責任,就只能任由他人侵入「自己的領域」,因此遭到傷害。這種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領域」原本就該被尊重。
如果無法順利地區別「自己的領域」和「他人的領域」,而將主要焦點放在對方是否會傷害自己,就無法採取「他人是他人、自己是自己」這種看法,導致先前提到的,「一有人和自己意見不同,就覺得自己遭到否定」。其實,對方只是在「對方的領域」中擁有自己的意見,和你毫無關係,但是這種人會覺得自己遭到了否定。
想干預他人的女性
A女的案例
我有個朋友會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給人建議,令人感到痛苦。學生時代,她確實十項全能,我也經常依賴她,她就像個大姐頭。但如今,我們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我想,我也成長了不少,但是她若像從前一樣,總是以高高在上的樣子說話,坦白說,我就會感到不耐煩,覺得我好像一輩子都會是她的小跟班。
分析
母親病、大姐頭病
這是一種可被稱為「母親病」、「大姐頭病」的現象,「女性」經常具有「我最了解對方」這種感覺。這是源自於無法區別「自己的領域」和「他人的領域」這種特徵。
「女性」原本就被人期待要會察顏觀色,如果能巧妙地察覺到,就會被誇獎為「機靈」。因此,「女性」採取「我最了解你」這種態度也無可厚非。若是試著思考「為何難以區別自己和他人」、「為何闖入對方的領域,大肆批評、給予建議」,就會發現原因來自於女性一直被人要求扮演這種角色。被人說成「機靈、細心的女性」,是能夠觀察對方的臉色、認為是別人要求她這麼做的人。也就是說,世人要求「女性具備的特質」中,有一部分可說是侵犯「對方的領域」。
也可說是整個社會都期待女性能察顏觀色。在職場中,發生瑣碎麻煩的問題時,經常會看到期待「女性應該會」善後,而且經常期待女性扮演像是社會的「母親」這種角色。這麼一來,「母親病」治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
認為「自己是自己,對方是對方」,劃清界線,是健康的人際關係的基礎。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基於認定採取行動,令對方望而生畏。明明是對方的問題,卻「侵犯對方的領域」,至於自己的事,則採取「看我的表情就知道了吧」這種態度,令對方感到困擾,或者引發人際關係的問題。
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們,各有各的隱情,幾乎沒有能夠妄下斷定的事。別說實際上缺乏判斷經驗的人,即使已經是見多識廣的人,也往往妄自斷定,永遠都無法放下「我最了解你」這種感覺。
STEP 1 不被捲入
若將這種狀況視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與「小跟班」,就會感到痛苦,而且已經被捲入了。然而,如果單純地將它視為一種代表性的「『女性』模式」─難以區分「自己的領域」和「對方的領域」,結論就單純只是「她的『女性』指數高」而已。由於對方和自己不是主管和屬下的關係,甚至不必因此感到痛苦。
事實上,人只能在「自己的領域」中說些什麼。因此,即使對方說的主題是針對你,那也是對方在「自己的領域」中擅自碎碎唸。你不必認為對方說的是真的,當然也不必按照對方的話去做。
為了不被捲入,只要認為「噢,她的『大姐頭病』發作了」就夠了。也不必為了對方說的話而生氣。
STEP 2 明哲保身
假如她是值得深交的朋友,就一面採取不會被視為「否定」的說話方式,一面修正軌道。具體來說,便是試著說明自己的隱情,像是「如果能夠那麼做就好了,但是實際上有許多難處」等等。接著,如果對她說出「我會嘗試著去做」時,對方轉而說出替你加油的話,那應該已經不是「女性」的「徒具形式的關係」,而是女性之間的友情了。
然而,如果她的「女性」指數高,不管你怎麼解釋,她都會視為自己遭到了否定,我想,最好放棄加深友情。即使你說明了隱情,她仍進一步批評,最好回應「我會試著思考看看」、「原來如此,還有這種思考方式」,以不束縛自己的行動的形式,尊重她的意見,盡量在關係上保持距離。
話說回來,生活環境改變之後,不必堅持和學生時代的朋友保持親密。每一個時期適合的朋友都不相同,不斷地結交能夠好好尊重彼此領域的朋友即可。
STEP 3 療癒「女性」
如果在STEP 2中選擇保持距離,或許就不必去療癒她的「女性」。為了讓她具有「領域」這種概念,應該要花不少時間,就方向而言,便是不採取「不要進入我的領域」這種做法,而是採取「我尊重你的領域」這種做法。
「不要進入我的領域」勢必會產生「否定」的語氣,對方會覺得你是「敵人」。「女性」會情緒性地對「敵人」展開攻擊,就算你說的內容值得聽,對方也會閉上耳朵。
當她批評你時,就回應「我會試著思考看看」,不當作一回事,相對地,當她針對自己的事訴說時,可以回應「假如是我,我想,我沒辦法那樣做,但這是你的人生。如果有我做得到的事,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而當她說的話令人無法認同時,不妨這麼回應「每個人的感受方式真的各不相同。你的感受方式也讓我上了一課呢」。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水島廣子 Mizushima Hiroko
精神科醫師。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畢業,慶應義塾大學博士課程修畢。
曾任職於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精神神經科,目前擔任人際關係療法專科診所所長、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精神神經科客座講師、日本態度療癒(AHJ;Attitudinal Healing Japan)代表人。
2000年至2005年身為眾議院議員,徹底修改兒童虐待防止法,並致力於修改眾多法案。
在對憂鬱症療效獲得證實的「人際關係治療」領域中,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權威。
書名:女子的人間關係
出版: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