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確目標,往往能看清楚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目前需要的。而當知道要往那邊前進以後,成長的速度也將會不同以往。
連日的大雨讓我不經懷疑等等參加的活動的出席狀況,今天要去一場新創企業的實習與正職媒合會,我小跑步到活動現場,一到我就知道我想多了,人潮之多我以為來到士林夜市。
進去後馬上就被之前參加活動認識的學生認了出來,也看到了幾個在攤位上忙著解說的朋友及許多我有在使用的新創服務。
忽然間,跟某個在門口發傳單的女生對上眼,她拿了份介紹給我,這不是最近小有名氣的電商平台嗎?原來他們團隊知道今天有活動,雖然來不及申請攤位但還特地改機票只為了抓住這次的宣傳機會,行動力真的讓我驚訝不已!
畢業季將至,這類型的人才媒合活動也越來越多,而也越來越多學生問我兩個問題:「我到底應該先就業還是先念研究所?」、「如果我想創業我應該要怎麼做?」
學生在遇到一些抉擇時總是有比較多的徬徨與無助,對於即將面對的社會,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但我想不管要選擇做哪一樣,最重要的是做的喜歡、不愧對於良心、不後悔,那不管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我想自己都不會太難過。
台灣近幾年來「創業」似乎變成一種很潮的事,關於培植學生創業技能的組織也越來越多,學生相關的創業競賽也比我念大學的時候更多元,到新創公司實習也變成很酷的一件事。如果跟別人networking時自己都沒有這些成績、履歷表無法列舉出來加分的話,似乎就矮了那麼一截。
當然,多參加活動、實習、比賽我也認為是件好事,我自己也很鼓勵身邊的學生可以多接觸、涉獵、提高自己的視野。不過,當過度依賴這些成績時,就有點像過往台灣「外般皆下品,只有讀書高」,變相成為另一種追求更好成績、更多證照、更多經歷的"完美成績單"狀態。
參加活動,是為了結識與你志同道合、互有共鳴的人,而不是比誰認識的人多,畢竟你認識別人,別人不一定認識你;企業實習,是為了讓你更能快速瞭解這個行業、這個領域的生態、發
展、與前景,而不是只去沾個鍋邊,充實履歷卻不記得自己學到了什麼;報名比賽,是為了讓團隊做出來的結果被人看見,進而真的能改變些什麼,而不是為了得名、做個場面給別人看。
最近看到一個前輩的狀態很有感,其中一段大意是:「身為創業比賽的評審,我想看到的是參賽團隊從報名到上台pitch的這段期間完成了什麼?但結果卻是幾乎所有的團隊都只有做投影片,感覺像做簡報大賽。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這些團隊拿了名次獎項以後卻什麼東西都做不出來,那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或許都能瞭解,在學學生的想像到商業思維還有很大一段落差,即便是沒有明確商業模式的產品,但能將想法做成beta版的人還是少數。
或許有人會說學生沒有資金、人脈、資源,總是有許多障礙無法跨過,但聽在諸多創業家前輩耳中這完全不是藉口。
其實,就算是已經出社會的多數創業家及創業團隊,大部份也都缺乏資金與資源,而且還因為年紀較長的關係機會成本相對更高。所以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都一樣,在什麼都缺的情況下,就是想辦法做出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生存產品),然後不斷的收集使用者經驗做調整,如果真的不行就 pivot。
同理,念書不是為了好成績,而是你真的需要這些知識,它能在未來幫助你找到理想的工作,完成你的人生目標。念研究所能不能幫助你達到這件事,這對每個人的狀況見仁見智,如果可以,那還有什麼好考慮的嗎?
人只有在有需求的時候才有動力。想想我們小時候為了要買玩具對爸媽使出無懈可擊的業務技巧;
求學時為了追女生跟好友與對方閨蜜執行完美的團隊合作。這些都讓我們知道,慾望可以讓我們努力去得到一切。
有明確目標,往往能看清楚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目前需要的。而當知道要往那邊前進以後,成長的速度也將會不同以往。
演講、分享會、邀稿、合作邀約:patience773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