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是好人、不是壞蛋。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為了消除自卑感,我們會努力改善自己,成為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
也就是說,從人都是朝著目標而行動這個簡單的想法為基礎,試圖去理解人類的行動與心理,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態度。因此,阿德勒心理學採取的立場是「若不知道一個人的目標,就無法理解他的行為與行動」(德瑞克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
選對目標 跨出第一步
不過,當我們仔細觀察人類的行為,會發現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例如小孩明明很愛媽媽,但卻會大哭讓媽媽傷腦筋。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認為這種矛盾的行為背後有著一個目的一貫的統一人格,而這個人格超越了矛盾。以小孩為例,他們或許是為了要吸引最愛的媽媽的注意,所以才會利用大哭讓媽媽傷腦筋。照這個道理,就可以了解小孩的行為稱不上是矛盾了。
每個人抱持的目標都因人而異,形形色色。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每個人抱持的目標都是在人生早期的階段就已經選擇,且建構好了。
通常這些選擇都是透過經驗所決定的,即使連當事人自己也無法明確掌握選擇的過程,但是做出選擇的確實就是當事人自己,每個人都在某些意志的作用下做出選擇,並且所有人都是以自己所選擇的目標為前提而行動、抒發情感。
然而,人選擇的目標並不都是適當的,當人依照不適當的目標、錯誤的目標行動時,就可以輕易預想到他將會面臨難以適應社會的情況。難以適應社會的人一定會感到煩惱,但是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也無法掌握自己正依循目標行動,所以人們就會找不到解決煩惱的方法,並因此更加煩惱。
這就是為何阿德勒心理學採取「若不知道一個人的目標,就無法理解他的行為與行動」的態度。想要讓人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就必須理解他抱持的目標,並且盡可能促使他了解自己的目標是錯誤的,之後再一起找出正確的目標,給予他往前跨出第一步的勇氣。
此外,也要求擁有錯誤目標的當事者必須要抱持勇氣,勇敢朝向新目標踏出嶄新的一步,因此也被稱作「勇氣心理學」。
若說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論的根基之一也不為過,阿德勒曾說「身為人都一定會有自卑感」(《追求生命的意義》),也有人將阿德勒心理學稱作「自卑感心理學」。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為了消除自卑感,我們會努力改善自己。就這層意義而言,有自卑感未必是壞事,反而會成為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所以才會說自卑感是好人、不是壞蛋。
正負心態 兩隻青蛙的啟發
哲學家艾弗瑞.法勞記得阿德勒很喜歡伊索寓言〈兩隻青蛙〉故事。〈曼那斯特等編著《阿德勒的回憶》〉
兩隻青蛙同時掉到裝有牛奶的水壺裡,其中一隻心想「完蛋了」,已經做好要溺死的覺悟;另一隻青蛙卻不放棄,不斷踢動四條腿,沒想到出乎意料,在青蛙腿不斷攪動下,牛奶居然變成奶油,青蛙也平安著地。
阿德勒的朋友們都異口同聲地說他是一位樂觀的人,所以才會如此中意「兩隻青蛙」的故事吧。
我們也應該這麼想,事情會有好的結果或壞的結果,完全取決於你要用樂觀態度或悲觀態度看待。
(本文選自第一、二章 ‧ 孫蓉萍整理)
勇氣心理學—— 1小時讀懂阿德勒
作者︰中野明
非小說類作家。1962年出生於日本滋賀縣。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同志社大學兼任講師。以「資訊通訊」、「經濟管理」、「歷史民俗」三大領域為主題展開寫作。著有《物語 財閥的歷史》、《Globe Trotter—世界漫遊家漫步於明治日本》、《今天馬上就能活用!杜拉克的管理思考》等。
譯者:黃紘君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