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結婚的理由?不結婚的理由?

結婚的理由?不結婚的理由?

商周出版

個人成長

2015-03-25 10:55

如果你覺得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有困難的話,有一個更快速的方法,那就是乾脆直接丟銅板。當銅板正在旋轉時,你可能會覺得某一面不應該出現,這就是你內心的聲音。你根本不需要做任何複雜的計算,而且你也不必費心去看到底是正面或反面朝上。

歷經「小獵犬號」歷史性航行的數年後,年方二十九歲的達爾文(Charles Darwin),開始把心思轉回到終身大事上。他應該結婚嗎?達爾文拿了一支鉛筆,在一張小紙片的頂端上,寫下:「這是一個問題。」然後,他把這個問題分成兩欄,就像是資產負債表一樣,並且列出贊成及反對婚姻的理由。

結婚的理由

孩子(如果可能的話)、白頭偕老的終生伴侶(晚年老伴),只會對一個人感興趣,也是相愛與玩耍的對象,不管怎樣,總比一隻狗的陪伴來得更好。家庭,有人可以照料房子,還有音樂以及和女人聊天的吸引力,這些事情都有益於一個人的健康。被迫拜訪和接待親戚,但實在是太浪費時間。我的天哪!如果像一隻工蜂那樣,每天不停工作、工作、再工作,然後一無所獲,終老一生,那簡直令人無法忍受。不行不行,這樣行不通,設想一個人孤伶伶的,終日生活在倫敦那間煙霧瀰漫、髒兮兮的房子裡,就覺得讓人受不了。唯有想像你自己和溫柔賢慧的妻子,坐在沙發上,壁爐裡燃著溫暖的火苗,邊看書邊聽音樂,這種景象與現實中陰暗骯髒的馬爾布羅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結婚的理由

沒有小孩(沒有第二種人生),老年的時候,無人可以照料自己,可以自由前往任何喜歡去的地方,可以選擇參加社團,但選擇只有一點點。可以到俱樂部與聰明的男人交談。不用被迫去拜訪親戚,或是為五斗米折腰。而且也不必養孩子、為孩子操心,或許還會吵架。養小孩會浪費時間,晚上沒辦法看書,會變得又肥又懶,常會感到焦慮,而且要負起責任。如果要養活一大堆孩子的話,買書的錢也會變少(但是,工作太多的話,對一個人的健康不利)。也許我的妻子不喜歡倫敦,或者變成一個碌碌無為、遊手好閒的傻子。

達爾文的結論是,他應該要結婚,並且在結婚的欄位寫下:「結婚、結婚、結婚,證明完畢。」

當意識到結婚可能對他的自由帶來不好的後果,達爾文在紙張的背面,補充了一句個人見解:「結婚是有許多快樂的奴隸。」隔年,達爾文就與表姐韋奇伍德(Emma Wedgwood)結為連理,最後兩人總共生了十個孩子。達爾文是如何決定結婚?究竟是基於他所設想的理由,像是終生的伴侶、比一條狗還好,還是沒有小孩,會變得又肥又懶?達爾文並沒有告訴我們答案。

決定結婚的一個好理由

達爾文達成結論的方法可能有兩種:極大化策略經驗法則。在這裡的極大化策略,意味著估算婚姻的每一個好處有多麼值得(指效用),以及預估這些好處實際發生的機率。然後,把每一個好處的機率乘上效用,再把所有的數字加總起來。針對不結婚的缺點,也可以重複相同的步驟。最後,選擇具有最高預期效用的解決辦法。

這個方法也稱為「主觀預期效用最大化」(the maximization of 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經常作為理性選擇的本質,然而,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不知道權重與機率時,整個計算過程猶如建立在沙灘上,一點也不牢靠。

另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使用經驗法則,可能足以產生良好的決策。有一種經驗法則是「單一理由決策法」(one-reason decision making):找出最重要的理由,並忽略其他因素。在這裡,決策是完全基於一個原因,而且沒有經過計算的過程。

仰賴一個好理由,並不是達爾文可能使用的唯一經驗法則。社會經驗法則也是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例如「社會模仿」:當你的同輩中,大多數都已經成婚時,你就結婚吧。畢竟,達爾文已經二十九歲了,在這個年紀時,和他同齡的人很可能大多數都已經找到老婆了。

根據長期觀察,因社會壓力而決定結婚的模仿行為,會隨著一個人的社會網絡中已婚夫婦的人數,以及年紀增長而增加。不過,如果達爾文結婚是受社會模仿所影響,那他一開始就沒必要寫下婚姻的利弊得失。

理性算出你的另一半

富蘭克林曾經建議他的姪子,針對結婚,做出理性的決策:

一七七九年四月八日
如果你心存懷疑的話,在一張紙的兩個欄位中,寫下所有的理由和優劣得失。然後,花個兩、三天思考這些理由,再以類似代數的方法進行計算;觀察每個欄位中的理由或動機之間的分量是否相等,是一比一、一比二,或二比三等等。當你把這兩個欄位裡所有相等的部分刪掉之後,就會知道哪個欄位的效益比較高。在至關重要但不確定的大事上,我經常採行這種道德代數法。雖然這種方法在數學上並不太精確,但我覺得非常有用。順便一提,假如你不學會這個方法的話,我認為你將永遠不會結婚。

你摯愛的叔叔,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之一,也是一位多產的發明家、作家、藝術家和政治家。這種效用期望值的最大化,又稱為理性選擇的方法

你也是用這個方法選擇另一半嗎?

線上約會網站也是使用相同類型的演算法,來配對出適合的情人,並且對上百種的性格特徵加權計算後,找出最完美的約會對象。儘管這些服務美化了數學的影響力,讓你能夠找到約會的對象,但並沒有證據顯示這種演算方法帶來的浪漫關係,會優於尋找另一半的傳統方法。

我的想法是,富蘭克林的計算方法是專為大量的已知風險而設計,而不是為了大量的未知。因此,大多數的專家並不會把他們竭力鼓吹的方法付諸實行。問題是,他們在教導這個方法時,卻讓人以為這彷彿適用於真實世界的所有決策。然而,挑選另一半的真正決定,大部分都是採取不同的方法;不是根據計算,而是憑直覺,有時這種感覺是基於一種無意識的經驗法則,例如:試著找到你同輩的人也渴望擁有的另一半。

這個簡單的策略完全不需要分析利弊得失。這同樣是一種社會模仿,而且很可能奏效,倘若這個方法可以引發社會骨牌效應,那麼或多或少可以保證你的朋友也會喜歡你挑選的這個人,並且會羨慕你與對方結為連理。

不吃回頭草,也能抱得美人歸的「嫁妝問題」

富蘭克林的計算方法,把所有已知的對象都視為理所當然。但除了在封閉的小型社區,這種例子很少會發生。我們通常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認識、結交新朋友,所以當我們決定另一半之後,不可能知道哪一個人也許會出現。但是,如果永遠都在等待,可能會拒絕掉其他人,這些人也許會繼續向前邁進,然後就跟別人結婚了。

因此,問題在於何時該求婚?這個問題的經典版本,即是所謂的嫁妝問題(Dowry Problem)

蘇丹薩拉丁正在找尋一位新的智者當他的宰相。為了測試應試者,薩拉丁出了一道難題,要求這名應試者只要能夠在一百個美女當中,找出蘇丹國內擁有最多嫁妝的女人,作為蘇丹王的妻子,就可以擔任宰相。如果辦不到的話,就把他扔給野獸吃。

美女們一個接著一個走進房間裡。當第一位美女走進房內,智者可以詢問她的嫁妝問題,並且必須立即決定是否要選她。假如不選的話,下一名女子就會再走進來,如此持續進行下去,直到智者挑中一位美女為止。這個智者並不知道嫁妝的範圍是多少,也不能回頭去找他已經婉拒的女子。究竟什麼樣的策略,讓他有最佳的機會,選中擁有最多嫁妝的女人?

有人可能會同情這名智者,不過,只要有一點點的智慧,他可以利用以下這個策略,做出較好的選擇:

三七%法則:放棄前面三十七位女性,並且記住到目前為止的最多嫁妝是多少。然後,挑選擁有比這個嫁妝金額再高一點點的女人即可。

這個法則可以增加從一百人中挑對一人的勝利機會。雖然這不是有把握的做法,但現在這名智者有比較高的機會,最後既能夠挑到蘇丹王想要的妻子,又可以得到一份工作。

三七%法則是一個非常漂亮的數學模型,因為放棄掉選項的數字等於N/e,N是可供選擇的數字(一百人); e ≈ 2.718,是自然對數。然而,當遇到選擇伴侶的問題時,大多數人早在三十七位應試者出現之前,就已經做了決定。

這些人太心浮氣躁了?

一般人的思維會隨著現實世界配對遊戲的不確定性做調整。嫁妝問題是有一個正確的選擇,而且找到這個正確抉擇的機會是可以經過計算的。但我們沒辦法直接問每一個人,請對方說出他們的「配偶價值」。

有些人尋找心理方面的優勢,例如智慧、幽默;也有人從身體外觀尋求線索,像是男性下巴大小、女性腰臀比等。最終,一段關係能夠維繫成功,將取決於雙方彼此的行為。你的另一半有多麼完美,端視於你自己有多麼完美。因此,與其夢想理想的伴侶,你應該純粹找一個「夠好」的人,並且善待那個人。

「夠好」法則,幫助你選擇所有重要的事物

有趣的是,當把嫁妝問題應用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就根本沒必要調查三七%的對象,大約只要一○%就已經足夠。因為追求「最優秀的」三七%,可能會產生更糟糕的結果,而且需要花更多時間。

運用經驗法則,可以縮短尋找另一半的時間,這種結果和人口學家觀察到的實際擇偶模式,其實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那麼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少也可以是多。

不論百分比是多少,我們再次發現一個一般性的規則,可以做出好的決策,那個規則就是:選擇第一個選項,就是「夠好」的那個選項。
一、設定你的期望值。
二、選擇可以滿足你期望值的第一個選項,接著就不再尋找下去。

這個策略可以幫助你找到配偶、房子,或其他重要的事物。除非期望值過高,就會導致決定速度過快。如果期望值證實太高的話,可以逐步降低。

然而,這樣一定會產生一個缺點,那就是:一旦有一個更討人喜歡的對象出現在周遭時,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們放棄原先找到的對象。可是,反覆離開、丟下原來的伴侶不管,對於建立一個家庭並擁有健康的孩子來說,大為不利。

我們具有一種特定的情感,也就是浪漫的愛情,能夠預防這件事情的發生。這種愛情讓我們對這段關係信守承諾,並且對於出現在身邊的對象視而不見。針對「選擇夠好」這種做法,我們可以增加第三個步驟,那就是:墜入愛河吧!愛是一種直覺,也是一種我們大多無法解釋的內在聲音。

擲一枚不看結果的銅板,那就是你內心的聲音

然而,有些人已經失去了傾聽內在聲音的能力。如果你覺得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有困難的話,有一個更快速的方法,那就是乾脆直接丟銅板。當銅板正在旋轉時,你可能會覺得某一面不應該出現,這就是你內心的聲音。你根本不需要做任何複雜的計算,才能聽見這股聲音,而且你也不必費心去看到底是正面或反面朝上。

對內心聲音充耳不聞,可能是「理性」立論上片面教育的結果。我看過不少的情況是人們試圖保持冷靜,並且權衡他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利弊得失。可是,當他們把數據寫下來的時候,卻認為算出來的答案並不是正確的,並且更改數據,使結果符合他們的直覺。

〈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者:捷爾德.蓋格瑞澤(Gerd Gigerenzer)
曾著有《半秒直覺:不多想的力量 少想一點,可能知道更多》(大塊,2009)。
為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總監,並於世界各地演講關於風險的議題,從學齡兒童到專業醫師、銀行員與政治家皆有。

德國柏林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適應行為與認知中心主任。他曾獲得無數獎項,包括一九九一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為科學研究獎(AAAS Prize for 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和二○○二年德國年度科學書籍獎。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以及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歐林(John M. Olin)講座傑出訪問教授。

出版:商周出版/城邦文化

書名:機率陷阱:從火山爆發到藥物副作用,破解日常生活經常混淆你我的風險百分比!


目錄:
第一部 迎戰風險
第一章 人們真的愚蠢嗎?

第二部 確定性的謬思
第二章 確定性只是一種幻想
第三章 風險與不確定性
第四章 專家真的照他們所說的做?

第三部 錯誤的文化
第五章 好錯誤與壞錯誤
第六章 防禦性的決定
第七章 為什麼我們恐懼?

第四部 風險溝通的藝術
第八章 我們並不太了解自己在說什麼
第九章 連醫生也該知道的事
第十章 與我無關的決定

第五部 讓我們聰明的簡單原則
第十一章 直覺是天賜的禮物
第十二章 讓世界更安全的簡單原則
第十三章 做就對了!

第六部 認清風險
第十四章 改革學校

延伸閱讀

7歲本土小公司如何靠戒毒癮藥 ,創台灣生技授權金新高?故事要從「1輛速霸陸一開20年」昱展老董說起
7歲本土小公司如何靠戒毒癮藥 ,創台灣生技授權金新高?故事要從「1輛速霸陸一開20年」昱展老董說起

2023-12-27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中華隊12強前進日本,隱形球迷全回鍋了!她曾砸4萬買周邊、他連3屆應援喊「門票超划算」

2024-11-19

乾眼症新藥試驗未過關  將重啟三期?  股價腰斬  拆解全福生技解盲失利下一步
乾眼症新藥試驗未過關 將重啟三期? 股價腰斬 拆解全福生技解盲失利下一步

2023-12-27

科技巨頭加倍投資、台灣新藥   拿下史上最高500億授權金 2024生技股100大 生技黃金時刻來了?
科技巨頭加倍投資、台灣新藥 拿下史上最高500億授權金 2024生技股100大 生技黃金時刻來了?

2024-05-22

生技產業春筍綿延不絕 ——減重藥成普世價值
生技產業春筍綿延不絕 ——減重藥成普世價值

202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