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總是少數,但曾經犯過錯的人,有許多人也想繼續在各個領域為台灣社會貢獻一己之力,不管是基於本身的熱誠或是悔悟想真正提供社會價值,而這不管是政治、經濟、或我們的生活上絕對都是好的,只要他持續心存善念且不要再犯錯。
我划著手機,看到某位前輩在Facebook寫著「今年2/14大家應該不會無聊了」,心裡會心一笑,因為我住內湖已經20幾年了,所以完全了解這句話代表著什麼意思。
從台北市長的選舉開始以後,台灣政治的民眾參與度絕對是近幾年最熱絡的一年,隨著選舉結束,柯文哲當選,而後續民眾的參與度與新聞報導也持續不斷熱燒,這對台灣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多。
近期,年初的太陽花學員中的陳為廷也開始躍上各大新聞版面,從一開始的決定投入苗栗立委補選,到後來因為自曝自己曾涉性騷擾被判緩起訴,引起廣大的批評聲浪與撻伐。
回顧2014年的重大新聞、也可以說讓民眾「有感」的新聞好像特別多,除了上述兩位,還包含頂新魏家、劉喬安、阿基師、九把刀、彎彎、趙藤雄等等….,而為什麼有感?我想可以歸類於其中許多人比較貼近我們一般民眾、甚至有些是素人,而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種「被身邊的人背叛」的感覺,所以在輿論的討論上,總是批判的特別嚴苛。
基本上人是批評別人比反省自己更容易的動物,這是常態也不用不好意思承認,只不過最近過多的新聞,我發現台灣人對於犯錯者的容忍度真的很低,這不打緊,最不應該的是「標準不一」,這也是社會亂源之所在。
對於陳為廷,因為他現在只是個小小的參選者,所以輿論幾乎一面倒的批評與撻伐,但對於那些高官或立委不小心滑進摩鐵,我們總是淡忘得特別快,也不會發動什麼選票或行動制裁,因為麻煩、困難、又不想惹事上身,大多數人都是欺善怕惡。
法院有時會給犯錯者在法律上應該付出的代價,但不管是在職場、商場、還是台灣社會,人們並不會因為法律有過審判就這麼容易原諒這些曾經犯過錯的人,尤其是犯錯者在受到懲戒之後繼續勇往直前時,所有的過去一切都會被起底攤在陽光上,而更多時候社會公審的懲戒是比法律更嚴重更冗長的。
曾經犯過小錯進警局的人,他永遠會有前科有案底;重大罪犯的更生人,大多時候一輩子會遭受異樣的眼光;而性犯罪者,對於他們的原諒更是遙遙無期。
你可以說這些人自食惡果,這本來就是他們應該要背負的責難,自己的錯得自己承擔,不管是法律上的懲處還是輿論道德的壓力,完全沒有必要同情他們。
沒錯!不過壞在大多數的人都採用兩套標準,因為這個世界是成敗論英雄的,所以英雄成功了做錯事或被起底也沒有關係,狗熊就應該活該沒有辦法再為這個社會繼續貢獻一己之力。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去在意王永慶曾經從事非法伐木,那些其他口碑更差的政治人物或企業家我就不提了,但我們常常會打壓相對還處於沒有影響力的人。
這裡不談政治,而是要談人性。對比上面的政治人物到我們多數周遭人們的職場生活,其實只是換湯不換藥。你身邊一定也有為數不少犯過錯的同事、對你做過職場性騷擾或歧視的主管。對於同事,我們容易聯合其他同事排擠他;但對於主管,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曾經默不吭聲。
陳為廷先生他如果想繼續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可想而知他的路會很漫長很艱苦,儘管還是很多人不否認他曾經在公共事務上的貢獻,但終究沒有辦法掩蓋他曾經犯過錯的事實,我相信他自己也知道這件事。而現在他選擇坦白,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持續監督,避免他重蹈覆轍,因為他曾經努力、也想繼續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多正面價值。
這就很像我們職場身邊周遭那些犯過錯的人一樣,曾經犯過的錯越大,我們就越難原諒他,越難把重要的工作、新的機會給予這些人,因為他們曾經在自己的心中產生陰影。
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會犯錯的人。如果我們期待以後能改變職場、商場、社會、甚至是這個世界的人永遠只能是個「完人」,那我相信台灣注定會繼續沉淪下去。循規蹈矩的人通常會比較完美,但這類的人通常很潔身自愛,對於改變世界沒有什麼太大的企圖。
不管在哪一個世代哪一個領域,能衝破體制的絕對都是曾走在灰色地帶的人,因為不斷的嘗試突破,才有可能真的突破,這不管在政治、經濟上都說得通。
我自己是個創業家,很多前輩都說台灣法令跟政府是扼殺台灣創新事業跟科技進步的殺手,也有老闆跟我說過:「如果你沒有被人告過,你真的還不算是個創業家。」
創業過程中常會產生許多瑕疵,很多承諾經常沒有辦法兌現,當然我們不去討論故意犯錯的人,但有過勞資糾紛、合夥爭執、股票薪資未發放的個案我實在聽過看過太多了,最後的評價當然正反不一,但我們總會原諒最後成功的人,對於相對還沒成功的人卻給予嚴苛的對待。就像我們都看過電影知道馬克‧佐克柏曾經背叛過合夥人,我們也不會抵制不用Facebook;華爾街之狼的本尊喬登‧貝爾福來台灣演說,參與的人一樣絡繹不絕。
我想說的是:成功的人總是少數,但曾經犯過錯的人,有許多人也想繼續在各個領域為台灣社會貢獻一己之力,不管是基於本身的熱誠或是悔悟想真正提供社會價值,而這不管是政治、經濟、或我們的生活上絕對都是好的,只要他持續心存善念且不要再犯錯。
我們能做的是更謹慎的監督,而不是不斷謾罵。
或許這些人的復出之路會比一般人從頭做起更艱辛、更坎坷,但如果他們吸收了失敗經驗進而成功改變自己並幫助社會成長,那對你我來說不也是件好事嗎?這類的人或許他再犯錯的機會比一般人更高,但我們也不可能用「臆測」的方式阻止他們繼續幫助台灣成長,我們能做的應該是更謹慎的監督,而不是只做個不斷謾罵、但卻什麼也不幫忙的人。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在商場上已經看過許多顛倒是非案例的我也一樣很難放下成見不去窺探對方過去曾經犯過的錯誤,但我們都可以慢慢透過時間檢視,逐步撕下那些官方的標籤,少些批判、給予對方重新做人的機會。
因為更多時候其實我們不知道受害者是誰,不是嗎?
演講、分享會、邀稿、合作邀約:patience77315@gmail.com
歡迎加入《拒領22K的人生》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left2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