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神志正常的人會買一把槍,跑到購物中心向一群無辜的人射擊?為什麼一個頭腦清楚的人會為了救朋友,撲向一顆手榴彈?兩者的理由是一樣的,而那也是這兩個人的母親把他們帶到這世上的理由。他們做的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與內在那個黑洞搏鬥,要求自己的生命要有意義,即使必須因此殺人或死去。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
走路的時候會擺動雙臂,
希望小溪可以成為河流,
河流可以成為急流,
這片水坑可以成為大海。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
他並不知道自己是個孩子,
所有的事物都有靈魂,
而所有的靈魂都是一體的。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
對任何事物都不抱看法,
也沒有任何習慣;
常常盤腿坐著,
然後又匆忙跑開;
頭髮捲起來,
拍照的時候不會刻意做出任何表情。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
會問這些問題:
為什麼我是我,不是你?
為什麼我在這裡,不在那裡?
時間從何時開始,空間又在哪裡結束?
陽光底下的生活,難道不是一場夢嗎?
我看到、聽到、聞到的,
難道不是這個世界之前的另一個世界的幻相嗎?
根據邪惡和人類之間的事實,
邪惡真的存在嗎?
怎麼可能,現在的我,
在我成為我之前並不存在,
而某一天,現在的我,
將不再是現在的我?
他曾經憑著想像清楚看見天堂的模樣,
現在最多只能猜測。
他曾經無法想像空無為何物,
現在一想到空無就嚇得發抖。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
他只吃一顆蘋果、一塊麵包就足夠了,
現在,依然如故。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
他因為手中抓滿漿果而滿足,
現在,依然如故。
新鮮的胡桃讓他的舌頭刺痛,
現在,依然如故。
站在每一座峰頂,
他都嚮往更高的山峰;
置身每一個城市,
他都嚮往更大的城市,
現在,依然如故。
伸手在最高的樹枝上採到漿果時,他總是興奮不已,
現在,依然如故。
他在陌生人面前會害羞,
現在,依然如故。
他總期待著每年的第一場雪,
現在,依然如故。
當孩子還是孩子時,
他以木棍為矛,擲向一棵大樹,
至今,它還插在那裡,顫動不已。
—彼得.漢德克
意義與信念
生命必須被賦予一個意義,因為它顯然沒有意義。
—亨利.米勒
生命沒有意義,是你帶給它意義。生命的意義取決於你把它歸結於何處。
—約瑟夫.坎伯
沒有一個大家共有的廣大意義,只有我們每個人賦予自身生命的意義,個人的意義,個人的情節,就像一本個人的小說,那是每個人自己的書。
—安娜伊思.寧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就像在問最喜歡的生命顏色是什麼。和你的一樣,不然呢?你的生命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生命的意義就是什麼。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為何,就去看看那些讓你掙扎的事,探究你為什麼會掙扎,掙扎的結果又是什麼。檢視你最強烈的情緒:愛、恐懼、恨。你想要創造什麼、維持什麼、摧毀什麼?你能失去的最重要的事物為何?你能獲得的最好的東西又是什麼?也許,你的意義是最能定義你的事物,例如一項習慣或一件令你苦惱的事。它可能像「責任」一樣籠統,也可能像「殺死敵人」一樣具體。
也許,你的意義只是繼續沉重緩慢地在生活中行走,日復一日。我想,既然你讀到了這本書,應該不會潦倒到撿垃圾的地步,但這不代表你的生命沒有被困在死胡同裡(嚴格來說,我想我們的生命都被困在死胡同裡)。
你的意義現在可能尚未顯現。也許你只是還沒看到它,也許你永遠看不到;也許你的意義要等你淪落到收容所,或是被困在燃燒的汽車裡,或是從高樓墜下時才會變得明顯可見,也或許永遠不會。既然不存在真實的意義,生活得毫無意義至少代表你活得很誠實。
沒有客觀的意義,因為沒有客觀的任何東西,只有你,以及你的主觀意義。如果你像我一樣,有個特定的目的或功能,那就是你的意義。也許你的一生都在把你引向一個簡單的動作,比如按下一個按鈕,而那個動作會讓你的整個人生從隨機的靜電干擾,變成一幅完美的圖像。
也許你有很多意義。也許,去年你的生命意義是一個孩子出生,隔年就變成了父親或母親過世。也許,對孩子的愛與對死亡的恐懼是巨大而恆久的意義,而飢餓、困倦和性欲是微小而短暫的意義。
不要太糾結於生命的意義這件事,它不過是兔子洞裡才有的問題,而且錯誤地假定了意義、生命及你的存在。對一個「我在/意識」實體來說,更恰當的問法是:意識的意義是什麼?而唯一可能的答案會是:意識存在。
也許你生命的意義是你的生命現在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因為你清楚體驗到過去、現在和未來,所以很難理解時間並不存在。然而,我們並未真正體驗到過去和未來,只有當下,而過去和未來只是存在當下的想法。這意味著只有現在,但「現在」是什麼?我們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沒有「不是現在」的東西。永遠是現在,只有現在。現在存在。
為什麼一個神志正常的人會買一把槍,跑到購物中心向一群無辜的人射擊?為什麼一個頭腦清楚的人會為了救朋友,撲向一顆手榴彈?兩者的理由是一樣的,而那也是這兩個人的母親把他們帶到這世上的理由。他們做的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與內在那個黑洞搏鬥,要求自己的生命要有意義,即使必須因此殺人或死去。然而,無我才是真我,沒有意義才是真正的意義,無論你創造、維持或摧毀了什麼,都無法改變這一點。
我們渴求意義,但既然無我才是真我,了悟到自身的毫無意義是獲得解放的關鍵。這份了悟使「第一步」變得可能,展開了真正的覺醒之旅,但它其實不是什麼主動的了悟,「第一步」也不是基於自身意志選擇的行動;它不過意味著,最後一點虛假的支撐物終於從你腳下消失了。
你真的只是一堆信念組成的風滾草嗎?從外面看,人格的確是這樣,但從內部看就沒有那麼簡單。似乎有許多影響力和因素造就了你這片獨一無二的小雪花—先天的、後天的、業力、法、前世、超靈、無限智慧等。這些只是信念嗎?或者,它們是信念的來源?或者,它們是除了信念之外、定義你的因素?
我和你之間的差別是什麼?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差別又是什麼?將兩個存在體區別開來的只有信念嗎?在宇宙主導論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是在意識主導論裡,答案很明顯是肯定的。那看起來也許很荒謬,但是當迷霧退去、夢境消散,現實會蒸發無蹤,留下我們置身於一片荒蕪的景色中,此時,荒謬的事變得明顯可見、平淡無奇。
表面看來,我們不僅僅是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選擇相信的那些信念的集合體,但是,讓你成為你的無論是什麼,都只是宇宙主導論(或X主導論)的現象。這一點在那些天賦異稟(或說有「特定任務」)的人身上最為明顯。如果我們推測,曾經有過一個叫莫札特的人,這個人和歷史上說的莫札特一樣,那我們就可以合理斷定,他不只是後天養育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小莫札特隨便換成一個街上撿來的孩子,然後指望那個孩子也變成一個莫札特。
但最重要的是:關於你自己,你能合理地得出什麼結論?讓你成為你的無論是什麼,解決這個奧祕都不會引你走向真相。自我發現的旅程不是自我探索,而是自我毀滅。你必須照亮內在空間中那些陰影籠罩的地域,斬斷把你困在人格和夢境狀態裡的情緒能量卷鬚。無法調和的就是無法調和,除了「我存在」,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我們無法確定其他任何事。這一點值得重複:我們可以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知道什麼是我們無法知道的;而除了「我存在」,沒有任何有意識的實體能知道任何事。關於我們是誰、是什麼,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是虛假的。
如果你和那個沒有被錯誤認知毒害的你坐下來坦率地聊一聊,他會告訴你,你以為你所是的那個人和真正的你之間的關係,不會比其他任何人更近。你非但不是你,你與你沒有半點相似之處、沒有半點關係。你可以輕易地成為另一個人,也許你就是。實際上,你有可能是其他任何人、任何事物;實際上,你也許必須是。一旦你站在高一點的地方觀看「個人認同」這件事,它會迅速瓦解,而且不是一點點,是完全瓦解。〈本文選自全書,曾琳之 整理〉
作 者:傑德‧麥肯納(Jed McKenna)
一個並不符合所謂「靈性老師」形象的靈性老師,喜歡打電動、騎越野車、跳傘、讀惠特曼的詩。著有《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靈性的自我開戰》《靈性衝撞》及《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等書。
出版:方智出版社
書名: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
目錄:
〈推薦序〉遊樂場中的超級玩家 林千鈴
〈譯者序〉在曠野上等待閃電 莫里斯
〈導讀〉這本書是來「破」的 張德芬
1 再簡單也不過了
2 我們又開始了
3 你正在讀的這玩意兒
4 點國的國王
5 吊床上的沉思
6 唐人街
7 定義意識
8 無須敬畏的奧祕
9 摩根德耶的故事
10 不是悖論的悖論
11 山與兔子洞
12 邪惡的魔鬼
13 阿格里巴的三難困境
14 我們之間的差別
15 月光奏鳴曲
16 科學:我們跟隨的盲眼火炬手
17 宗教:那隻神奇的烏龜
18 西方哲學
19 東方哲學
20 哲學意義上的殭屍
21 重大反對意見
22 童年之歌
23 理論與實踐
24 意義與信念
25 感知的帷幕
26 推測與假裝
27 摘自《宇宙盡頭的餐廳》
28 楚門的世界
29 開悟的觀點
30 最後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