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取代工作」已是大勢所趨,但每個人只要做好心理調適,隨時學習,當一個有專長,又具備整合與溝通能力的「A型人才」,就不必怕工作不保。
科技帶來便利,也逐漸取代了許多人的工作,但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影響無聲無息,讓人們忽略科技消滅工作機會的速度,比創造工作機會更快。未來工作不穩定將成為常態,中等薪資的職位會大量減少,低薪已成為全世界的問題。例如2007年到2012年間,美國製造業銷售額成長8%,工作機會卻減少210萬個,薪資支出也減少二百億美元。
拒當溫水青蛙:從知識導向轉到能力導向,拓展收入來源
拒當溫水青蛙:從知識導向轉到能力導向,拓展收入來源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科技迅速發展使得薪資兩極化,以後月薪6萬至15萬元之間的工作將大幅減少。一般人如果不甘心永遠只有6萬元以下的薪水,就要多兼幾份差,或讓自己有頂尖的能力賺15萬元以上的月薪;另一個選擇則是不要像父母輩那樣當受薪階級,不要求一個職位(job)領到的薪水,而是靠自己工作(work)來掙得收入。」
要做到這一點,陳超明認為,每位工作者都要是「A型人才」,他解釋說:「以前我們說要當『T』型人才,指的是有自己的專業,加上整合能力;之後因為不敷需求,又演變成要當『π』型人才,也就是要整合雙專長。不過現在進化到『A』型人才,以我自己為例,左邊的『/』指的是我的文學和英語專長,右邊的『\』指的是我的管理和廣播等專長,中間的『-』代表知識的流動,也就是要有溝通和整合能力。」
在科技和傳統產業擔任人資主管多年,現為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認為,未來二十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力」,因為情勢變化使得現有的技能很快就不敷使用,惟有隨時學習才能因應改變。台灣傳統教育教的是知識,但是人人都可以上網搜尋到這些知識,未來的社會將以能力導向為主,具備「整合和詮釋」這些知識的能力,才能與眾不同。
走出去爭高薪:懂外語還不夠,更要懂文化
走出去爭高薪:懂外語還不夠,更要懂文化
長期觀察人力市場變化的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也認為,在一個職位要往上提升,一定要能獨立思考和判斷,這個能力目前普遍較為缺乏。她建議,「多方閱讀,攝取新知識,多一些好奇心和觀察力,才能強化詮釋的能力。」
王冠軍還強調「適應力」的可貴,「像台北行天宮外賣香的小販,他們知道廟裡不能再燒香了,就會立刻另謀出路,或許改賣別的東西,或許到別的地方另起爐灶,絕不會在家中坐困愁城,這也是台灣人的精神。」此外,像每一家餐廳都有招牌菜一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強化自己的能力,並設法把它變成個人品牌,這樣就不必擔心在職場上被淘汰。
身處國際化的時代,陳超明認為,台灣人要爭取高薪,勢必要走出去,這時候「外語」就非常重要。對於學外語望之卻步的人,他在《語言管理:面對世界人才大戰的台灣策略》書中提出四個達成目標的步驟,依序是:一、想像願景,為自己設定一個中長期目標;二、掃描環境,盤點自己有哪些學習資源;三、規畫路徑,確定透過哪些管道來達成目標;四、有毅力和決心,否則先前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值得注意的是,與外國人溝通時,說得一口流利外語還不夠,懂得背後的文化和情境更重要。「例如和日本人談生意,對方說『這很有趣,我們會研究一下。』其實通常就表示拒絕之意。了解一國的語言,更要探究背後的文化,才能事半功倍。」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林俊宏指出,環境變化劇烈之際,心理調適非常重要,「我們系上會邀請業界講師和系友回來分享工作經驗,讓年輕的這一代先有心理認知,願意改變思惟,出社會之後才容易跟上時代變化。」不論幾歲,隨時願意充實自己,彈性因應,就能無懼科技帶來的任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