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分心不要上癮

分心不要上癮

2014-10-23 16:46

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愈來愈紛亂,現代科技對於人類專注力的威脅或許是前所未有,但我們永遠必須面對分心和定力不足的問題。世界變得更容易讓人分心,而我們得學著掌控延伸的心靈。

數位分心現象

讓我們先看看大多數人眼中的數位生活現狀,然後推想它可能的樣態。

想像現在是週一早晨,你伸手到床頭桌上去拿智慧型手機,將鬧鐘關掉,接著一手揉眼,一手點開手機上的電郵圖案。你其實還沒醒,只是下意識這麼做。你看著圖案轉動,等手機連接到電郵的伺服器。

收件匣有十九封新訊息,大多數是自動生成的電子報、折價訊息、每日特價或社群媒體最新動態,六封是比你更早起的同事寄來的。你回了其中一封,準備撰寫另一封回信,突然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回,便點開網路瀏覽器看新聞,晚點再回信。歐洲的銀行正在爭論這一波紓困方案的條件……那斯達克指數又一次暴跌……某實境節目中的某位參加者自殺,各家部落客對這個消息的評論……你忽然察覺已經過了二十分鐘,該起床了。

搭乘地鐵上班途中,你漫不經心望向窗外,發現一名駕駛一手拿著手機,另一手握著方向盤,正在靠手機導航,另一名駕駛則是一手握著方向盤,另一手拿著手機發簡訊。相較之下,一邊開車一邊講手機根本是小兒科。你覺得警察應該開單懲罰不專心的駕駛,但愈來愈多巡邏車上配有筆電,連警察自己也愈來愈不專心了。

工作還是和往常一樣:這幾個同事需要數字,那幾個同事等你回覆意見;你能幫忙處理這個問題,解釋這些選項,跟這個人談談嗎?這麼多事情如果是為了同一件工作也就算了,偏偏全都互不相關,這就另當別論了。你已經很習慣工作常被打斷,但今天就連打斷都被打斷了。你很難拒絕,也很難重新專心。每次被打斷,你都需要幾分鐘回想自己剛才做到哪裡,整理思緒重新開始。

下午稍晚,你終於準備把成果列印出來。你按下列印鍵,結果出現了錯誤訊息:你必須更新印表機的驅動程式。你點了「更新」,一分鐘後又出現另一個訊息:最新的驅動程式不支援你的舊版作業系統。你或你公司的資訊部必須更新作業系統。半小時後,你重開電腦,終於把成果列印出來。這樣的遭遇雖然令人挫折,但並不罕見。根據二○一○年由科技業巨擘英特爾贊助的哈利斯(Harris)互動調查,電腦使用者每天耗費四十三分鐘(也就是每週五小時,每年十一天)等待電腦開機、關機、執行軟體、開啟檔案和連結網路。

下班後,你和朋友見面小酌一杯,路上行人都盯著自己的手機,很難從螢幕上分心。你覺得你的手機在褲子口袋裡振動,於是伸手去拿準備接電話,卻發現手機不在那裡。你摸了摸其他口袋,擔心手機是不是弄丟了。上回手機不見時,你感覺一部分腦袋也跟著當掉了。好險沒事,手機在外套裡。

你和朋友喝酒聊天,兩人不時收到簡訊,談話因此斷斷續續。你們各自低頭看手機,想也沒想就開始打字。有一則簡訊特別怪,是前女友發來的:內容胡言亂語,而且發訊時間(在她的時區)是半夜。「我聽過這種事,她可能是在夢中打的。」你朋友說,眼睛依然盯著手機。真的?「跟夢遊很像」—打字打字打字—「只不過」—打字打字打字—「變成邊夢邊打字。」

睡覺也在發簡訊,這件事聽來並不離譜。畢竟資訊科技和網路已經徹底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指出,二○一○年全球有六億四千萬戶(總數約十四億人)家中至少有一台電腦,其中五億兩千五百萬戶(九億人)有網路連結。美國有九千萬戶家庭(占美國總家庭數的八成)擁有個人電腦和網路,其中將近半數的家庭有兩台以上。七千萬戶家庭擁有Wii、PlayStation或Xbox一類的遊戲機,四千五百萬戶擁有共九千六百萬支智慧型手機,七百萬戶擁有平板電腦。六成的家庭擁有三台使用網路的電子設備,四分之一的家庭擁有五台。

你每天平均接收和發送一百一十則訊息,查看手機三十四次,造訪臉書五次,至少花半小時按讚和發訊息給朋友。和大多數人一樣,你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智慧功能遠多於手機功能:你花一小時上網檢查電郵、發訊息和上社群媒體,只花十二分鐘講電話。尼爾森(Nielsen)市場研究公司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現,美國人每個月平均花費六十小時上網,一年大約七百二十小時,相當於九十個工作天。其中二十天用在社群媒體上,三十八天瀏覽新網站、YouTube和部落格等等,三十二天處理電郵。你可能開始覺得維繫上網生活很像工作,因為確實如此。

我們手上的數位設備愈來愈多,花在上頭的時間也愈來愈長。這不只是量的改變,也是質的變化。無論我們喜不喜歡,數位科技及數位服務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交織。一名矽谷工程師說:「從前電腦是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現在是我分分秒秒的一部分。」這位工程師曾經任職谷歌和臉書,連她也感受到了變化。她和我們許多人一樣,察覺資訊科技在我們生活的大小事上扮演愈來愈重的角色,從維繫家庭、照顧家人到社交生活都是如此。從前我們常說整天與電腦為伍的人是駭客,現在人人都是駭客。

數位生活很棒,但也有其代價。隨時掌握所有人分享的大小事,有時就像不可能的任務,光是數量就很驚人,更何況還要及時回應。他們都是你的朋友(或者所謂的「朋友」),如果不一直注意他們分享的動態,就可能錯過什麼。新的簡訊或電郵來了會有聲音固然很好,但若點了「更新」卻空空如也,我們又會悵然若失。

有時我們會覺得問題特別嚴重。當所有人(包括朋友)都需要你的關注,身旁又不斷有事讓你分心,保持專注就變得非常難。我們工作時經常被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岔開,很難完成原本的工作。最近的研究和實際調查顯示,多數員工每天不被打斷的時間只有三到十五分鐘,但至少得花一個小時(相當於每年五週)處理這些旁務,然後才能回到自己的工作上。儘管你隱約懷疑這些打斷和重疊拉低了你的創作力,但你分心處理的每件小事似乎都很緊急,讓你感覺自己很忙。然而,當大家都是一副忙不完的樣子,過量工作就成為一種榮耀,過勞就成為新的常態。一心多用讓你感覺自己在工作,其實反而讓創作力大打折扣。

員工經常分心讓企業組織損失不淺。一九九六年的全球經理人調查指出,三分之二的經理人認為,經常分心和資訊過量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品質。更晚近的研究則估計,美國二○一○年因為資訊過量而浪費了兩百八十億小時和一兆美元—該年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為十四兆六千億美元。一般員工每天花費半小時處理設備或網路的問題,一年下來,電腦問題就耗掉了十五個工作天。

訊息川流不息。不停的通知聲、跟上訊息的渴望,以及不斷分割時間與力氣的努力,開始讓我們喘不過氣來。真正需要專心的時候,我們愈來愈難專心,讀完一頁卻記不住讀了什麼。我們不僅很難回到一小時前做的事,甚至連那件事是什麼都想不起來。你會忘記心裡列的購物清單,有時走進家裡某個房間卻忘了要做什麼。

平衡的選擇:沉思式計算

現在讓我們想像一個完全不同的週一早晨。

清早醒來,你伸手到床頭桌上去拿手機,將鬧鐘關掉,但沒有立刻檢查電郵或網路新聞。你回想過去幾個月一醒來就檢查電郵的經驗,知道晚點再看會讓你一天的心情比較好,而且你想多享受一下離線的時間。週六深夜,你設好咖啡機後,將手機切到靜音,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收到桌子抽屜裡。你一週上網六天,維持連線狀態,週日則和朋友做一些高度「類比式」的事,例如健行或烹飪,還有兩位朋友重拾了編織和繪畫。這個星期日是烘焙和讀書。你到市場逛了很久,回家備料、混合,烤了一堆咖啡蛋糕,夠你將那本由布魯克林藝文界後起之秀的八百頁小說讀完。

後來,你還是用手機看了電子郵件。但你點開程式之後就將手機放在桌上,螢幕朝下,起身去拿咖啡。這是一個小小的反抗,彷彿在說:我會看電郵,但什麼時候看由我決定。雖然已經隔了三十六小時,但你的收件匣沒有太多新訊息。你關閉所有來信通知,退掉不必要的電子報,只留下最有用的,而且設定很嚴格的過濾條件,在你打開收件匣之前,就先幫你剔除不重要的郵件。

工作時,你必須專心忙自己的工作,不理會同事臨時的請求。沒錯,同事求助你應該回應,但慌張的要求不一定是緊要事項,而且你有自己的工作。你關掉手機,開啟程式切掉網路。接下來兩小時,你心無旁騖,不讓自己有機會分心,沒有電郵、臉書、Pinterest和亞馬遜,也不管同事,統統之後再說。同事如果需要什麼,他們知道你在哪裡。讓同事想辦法贏得你的注意力,不要他們一來就抬頭招呼,過濾掉那些喜歡占用你的時間、但其實不是真的需要你的同事。

現在你手上有一份工作,你把它想成一場遊戲,規定自己寫出多少字、編寫出多少程式碼,或處理完多少帳戶。不久,你開始全神貫注,感覺自己就像是爵士鼓手,完全專注於下一個鼓點,沒有半點多餘的動作。

兩小時之後,你重新打開手機和網路。沒想到專心做一件事可以完成這麼多。雖然還是需要一心多用,但只有一個目標,而不是多頭馬車。

傍晚,你花半小時到臉書和推特追蹤朋友的動態。你會定期刪除名單上的一些朋友。你的動態時報不再那麼擁擠,因為你很謹慎挑選需要關注的對象。現實生活中,朋友來來去去,你能花在朋友身上的時間也會改變。你不再那麼常寫、常看貼文,並盡量只貼自己認真想過、仔細寫好的文字。你的目標不是吸引眾人注意或累積追隨者。上網是為了和別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善用注意力,尊重朋友的心靈世界,而不是為了打發時間,為了臉書而臉書。總之,你努力善用資訊科技。你會觀察自己的行為,觀察不同的作法如何影響你的創作力和心情,選擇好的作法,去除壞習慣。但當一切運作自如之後,你會關掉心裡的監視器,享受資訊設備從工具變成你的一部分的感覺,完全投入當下。

沉思式計算的四大原則

用這種方式運用科技,和科技建立關係,就是沉思式計算。想做到這一點,必須瞭解和應用四大原則。

首先是我們和資訊科技的關係非常深刻,代表人類獨一無二的能力。科技有時好像會把我們變成沒有靈魂的可怕機器,變成有如博格人(the Borg)或機器戰警一樣的賽博格。但愛丁堡大學的哲學家兼認知科學家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不這麼認為。他主張我們其實都是「天生的賽博格」,永遠都在運用科技延伸和擴展我們的身體及認知能力。事實上,我們最好別將心靈想像成侷限於大腦或身體內部的東西,而是想像人類具有「延伸心靈」(extended mind,這是克拉克和大衛﹒查默思〔David Chalmers〕的用語),由多個單元重疊組成,連結了大腦、認知、身體和物體。我認為資訊科技之所以造成痛苦,不是因為它們取代了我們的認知能力,而是因為它們經常設計不當,而我們使用時也不用心。資訊科技就像無法控制的四肢。

第二個要點是世界已經變得更容易讓人分心—但我們有方法可以掌控延伸的心靈。沉思式空間消失得和熱帶雨林一樣快,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變得愈來愈紛亂。現代科技對於人類專注力的威脅或許是前所未有,但我們永遠必須面對分心和定力不足的問題。數千年來,我們早已發展出許多有效的方法。在亞洲,瑜伽、佛教和譚崔(Tantric)的止觀、日本的禪修及韓國的禪學,都各有本事馴服容易分神、喋喋不休、躁動不安的猿心。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也都發現冥想對大腦影響巨大,可以強化體能,並有益於化解許多心理問題。沉思式技巧不只能控制猿心或克制不自覺的一心多用,還能調整適應,讓你重新掌控延伸的心靈。

第三個要點是面對科技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你必須仔細觀察自己和資訊科技的互動狀況,瞭解自己對這些互動的看法,才能掌握你的延伸心靈的發展和運作方式。我們和資訊科技的互動(亦即延伸心靈的外接點)受到幾個因素影響:設備和介面的設計、我們使用設備的方式與情境,以及我們對於自己和對人機互動的認知。這些認知可能帶有未經檢視的假設,影響我們看待資訊科技運作方式的角度,以及哪些工作模式對我們有害。

第四個要點是我們可以重新設計延伸心靈。瞭解延伸心靈、更清楚如何選擇和運用科技,加上熟悉沉思技巧,你就更能掌控延伸心靈,更懂得如何強化它。瞭解這些要素如何協調統合,運用科技時就能謀定而後動,並且在過程中重拾面對挑戰、深入思考和發揮創意的能力。

沉思式計算不僅是一項哲學主張。它是理論兼實踐,是四大原則衍生出來的無數小技巧與有意識的習慣。沉思式計算是一套指引與法則,讓你查看電郵卻不至於分心,幫助你懷著善意善用臉書與推特,讓你以不占專注力的方式掌握(真正的掌握)智慧型手機,協助你觀察自己運用科技的方式,並嘗試新的作法。

資訊科技已經無所不在,徹底滲入家庭與工作,融入現代生活,以至於一開始很難決定從哪裡限縮起。既然如此,我們不如仿照許多沉思技巧,從呼吸開始做起。

作者:方洙正(Alex Soojung-Kim Pang)
過去二十年潛心研究人與科技,以及兩者共同打造的世界。身為科學史博士和專業的未來學家,他是史丹佛和牛津大學的訪問學者,也曾經在微軟英國劍橋研究院擔任研究員,並且在矽谷智庫Strategic Business Insights擔任資深顧問,著作散見於《科學人雜誌》、《美國科學家》、《洛杉磯時報》書評版和眾多學術期刊。關於更多「沉思式計算」相關資訊,請見網站:contemplativecomputing.org。

出版:大塊文化
書名:分心不上癮
 
目錄:
引言 兩隻猴子
第一章 呼吸
第二章 簡化
第三章 冥想
第四章 去程式化
第五章 實驗
第六章 重新定焦
第七章 休息
第八章 沉思式計算八步
附錄一 撰寫科技日記
附錄二 社群媒體善用法則
附錄三 數位安息日自助手冊
謝詞
註釋

延伸閱讀

前10大市值公司,金融股上榜3家「元大金超越玉山金」,台塑化掉到第18,謝金河:難以想像的新變化
前10大市值公司,金融股上榜3家「元大金超越玉山金」,台塑化掉到第18,謝金河:難以想像的新變化

2024-11-20

「今天是個適合爬山的天氣」謝金河山林摸索探路,巧遇烏鴉張嘴1動作讓他驚呼:這次是最近距離
「今天是個適合爬山的天氣」謝金河山林摸索探路,巧遇烏鴉張嘴1動作讓他驚呼:這次是最近距離

2024-11-10

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金融股價今年漲23%,還能存股嗎?達人2理由勸退:不如「買這檔」多賺1倍
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金融股價今年漲23%,還能存股嗎?達人2理由勸退:不如「買這檔」多賺1倍

2024-11-27

冷氣不是關機就好...天氣轉涼清潔保養「5步驟」 台電:1動作超重要才能省電又長壽
冷氣不是關機就好...天氣轉涼清潔保養「5步驟」 台電:1動作超重要才能省電又長壽

2024-10-26

羊肉爐訂了沒?首波冷氣團要來了!斷崖式降溫又下雨「跌剩11度」最冷時間曝…一周天氣1圖看變化
羊肉爐訂了沒?首波冷氣團要來了!斷崖式降溫又下雨「跌剩11度」最冷時間曝…一周天氣1圖看變化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