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非A即B」的兩難習題,打破框框,我們才能從生活的兩難中,殺出一條血路來。認清「假的」兩難,才能從中脫困。
來找我的案主通常不快樂(廢話,快樂幹麼還花錢找你談),要不是被情緒逼到死角、身心崩潰、沒法生活下去,人是不會去面對的。在我們的文化裡,家醜不可外揚,更叫人容易逃避問題,不去說自己的故事。
不說故事,不快樂就無法解套,人會不自覺、重複地活在老掉牙的故事裡,每天哀怨度日。吉姆(Jim Loehr)在他《人生,要活對故事》這本書裡告訴我們:人得「戒掉」老掉牙的故事,活出自己想要的「新故事」。
如吉姆所言: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life as story, story as life)。說故事,其實是一個人真誠面對自己生命的重要時刻。「自覺是治療的開始」,這句話是心理治療不變的真理。如果你想換掉生活中反覆的老掉牙故事,那麼,你得先有自覺,並承認它的存在,如此才有可能創造新的故事。吉姆在這本書裡,舉了自己的例子做說明,相當精采。
吉姆本身是一個幫助運動選手做心理諮詢的顧問及心理師,他的工作必須跑遍全世界到處去演講、做個案、開會,因此當然一天到晚都不在家。久了,他跟孩子們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孩子漸漸不跟他講話。吉姆很挫折,但他勇敢承認親子關係的挫敗,並勇於面對親子關係疏離這個事實(老故事)。
他很想「改變」這個老故事。但要怎麼改呢?
「難道我要放棄現在的工作,在家附近開一間診所,如此就不用東奔西跑、就可以陪伴家人了,是嗎?」吉姆自忖。
不,他知道如果自己做這個選擇,他一定不會快樂的。這樣雖然可以陪伴家人,但因此必須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此他會變成一個不快樂的人,他得對自己誠實。
難道,人生這樣就無解了嗎?
不,記住:人生不是「0與1」、「全有、全無」的選項。我們得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才能從人生的困境中,破繭而出。
吉姆立志要創造「新故事」,他決定在生活的兩難中,殺出一條新路來。
於是,他跟孩子說:「以後只要我不在家的時候,即使人在國外,我必定都會在每晚八點鐘打電話回家,跟你們聊天。你們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接我的電話,但我一定會打電話回家。」他對家人做出一個重大的承諾,顯示改變的決心。
從此以後,不管他出差到日本或歐洲,每到晚上八點鐘,即使在開會或應酬,他必定放下所有的事,找個安靜的地方,開心地打電話回家,跟孩子說說話。縱使十分鐘也好,他說到做到。然後,故事就「改寫」了。
吉姆的太太告訴他,後來只要他不在家,每到晚上八點鐘,電話一響,孩子都知道是爸爸打電話回來的,然後,兩個孩子就爭相跑著要跟爸爸講電話。
吉姆說,從此以後,即便常不在家,但他對兩個孩子每天的生活卻能瞭如指掌。老大今天在學校踢足球得了冠軍、很開心;老二的好友搬家轉學了,他很傷心。孩子生活中所有的點點滴滴,他都了解、也都聆聽,因此,他跟孩子的關係大大改善了,不再疏離冷漠。
這真是一個「改寫故事」的好故事。
人生不是「非A即B」的兩難習題,打破框框,我們才能從生活兩難中,殺出一條血路來,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新人生。但要做到這點,人必須先誠實面對自己的「老故事」。說故事,其實是一種誠實面對自己的生活態度。
如果,你也厭倦了自己一成不變、反覆機械的老掉牙故事,那麼,邀請你,來,說說故事吧。說完老故事,認清楚自己要什麼,你就可以甩掉它,然後重新「訂做」一個你自己想要的新故事。
本文摘自「故事的療癒力量」一書(方智出版)
詳細資訊請參考如下:
http://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