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是一種生活哲學,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對待的方式,
它是一種陪伴,一種療癒,更是一種生活美學。
回首這二十年接觸敘事、實踐敘事的歲月,我突然驚覺:這些年來我根本就是「活在敘事中」的故事人。
如果你問我,什麼是敘事治療?我越來越不會用化約、概念式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課堂裡,我教敘事也是如此,我通常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解釋敘事,叫學員明白。以故事來理解敘事,這很符合敘事的精神。現在,請讓我說個故事,或許你便明白。
有一年,好友Amy從美國回台,那時她面臨更年期與空巢期,被診斷有憂鬱症,過去童年的創傷如浪潮般襲湧而來,她的情緒跌到谷底。在家人的堅持下,她回台養病。那幾天,我放下手邊的工作陪伴Amy,我想聆聽她的故事。
有一天,我們漫步在植物園的蓮花池裡,Amy緩緩地跟我說她小時候的故事。她的故事,深深觸動我。她說:小時候家貧,她很喜歡看書卻沒錢買書,於是,小學四年級的她偷偷省下爸爸給的午餐費想去買書。有一天,坐她旁邊的同學好奇地問她:「妳怎麼都不吃飯?」Amy不好意思地說:「我想省下錢來買書」。
隔天,同學從家裡多帶了一個便當來給Amy吃。Amy很害羞,不敢吃。同學說:「妳要吃喔,這是我媽媽特別為妳做的,我跟媽媽說妳都把錢省下來買書,我媽好喜歡妳喔。」
Amy盛情難卻,紅著臉吃便當,心裡好開心。Amy說:「當時便當裡九層塔煎蛋及滷肉的滋味,真的好香,那個味道我一輩子難忘。」
不只如此,Amy還告訴我:「小時候媽媽偏心,只給妹妹零用錢,不給我,還要妹妹不要跟我說。但每次妹妹一到學校,就把五毛錢拿出來,分三毛給我,自己留兩毛。」
讓Amy最受傷的是一次被媽媽毒打的經驗,那是她小學六年級時候的事。有一天吃完早餐,Amy洗碗時不小心打破了碗,當場被媽媽用掃帚毒打,打得遍體鱗傷,也因此上學遲到了,但她不敢講被媽媽打,於是又被老師用藤條再打一次。
Amy告訴我,當時她的日子就是在這樣「內外夾攻」中活下來的。每天被打得渾身是傷,身體痛、心更痛。但是,她常常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
當Amy一講出:「我一定要活下去」時,我的眼眶濕了。
隔天早上,我坐在陽台上吃早餐,Amy的故事卻依舊在腦海裡盤旋著,頓時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放下餐盤,我衝進書房,打開電腦,給Amy寫了一封email。我說:
Amy:
謝謝妳昨天跟我分享妳小時候的故事。聽完後,讓我對妳有更多的理解,除了心疼以外,還有一份深深的感動。
我看到妳身上有一股強大的生命韌性,在艱難中,妳卻永不放棄自己的生命力,這叫我很感動,於是我忍不住好奇地想問妳:
1.妳說小時候都把中午吃飯的錢省下來買書,這真的叫我很驚訝。我想知道:那時小小年紀的妳,為什麼可以忍耐飢餓,就是不放棄想唸書?妳如何能夠超越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叫人佩服。那時讀書對妳的「意義」是什麼?
2.那時鄰座同學為妳多準備一個便當,妳妹妹也會把媽媽給她的錢跟妳分享,為什麼他們都願意對妳這麼好?那時她們眼中的「妳」是怎樣的人?為什麼她們願意相信妳是「值得」她們對妳好的呢?
3.妳說自己從小被媽媽虐待,但妳一直有個信念:「我一定要活下去。」哇,我感覺到這句話背後有個好強大的「生命力」。我十分好奇這個強大的生命力哪裡來的?它是如何從妳身上長出來的?後來這個「生命力」又如何幫助妳渡過重重的生活難關呢?
以上問題請妳想想,如果有想到什麼,請跟我分享。
祝福你,
有個美好的一天。
志建
到了晚上,Amy迫不及待打電話給我。
她跟我說:早上看完我給的信後,她整個身體隱隱發熱,突然一股莫名的力量從心底冒出來。然後,她換上球鞋,套上輕鬆的棉布運動衫,一個人跑去逛誠品,買了很多書,接著又跑去永康街吃小籠包、看古董家俱。她說,雖然是一個人,但今天她感到很輕鬆、很自在,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腳,可以安安穩穩地踏在土地上的感覺。」Amy說的時候,聲音是笑的。在電話的一端,我又紅了眼眶。
說這個故事,其實是想讓大家理解:什麼是「敘事療法」。我的敘事,不光是放在諮商室裡用,我把敘事實踐在生活中,讓它成為我的一部分。我認為一個好的治療師,在諮商室內與諮商室外都會盡量是一致的,我是這麼自我期許的。
敘事絕對不只是諮商室裡面的東西,敘事,它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對待的方式。它是一種陪伴,一種療癒,更是一種生活美學,我這幾年是這樣在經驗敘事的。
本文摘自「故事的療癒力量」一書(方智出版)
詳細資訊請參考如下:
http://blog.xuite.net/joe.chou/tw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