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以自我為優先的思考 人生可以不必委屈

以自我為優先的思考 人生可以不必委屈

商周出版

情感關係

2014-09-01 10:19

愈是以他人為中心的腦內思考,愈容易產生可能發生衝突的預測,造成不敢將想法說出口的情形,只要無法以自己為中心,好好面對自己,就無可避免把自己推入無數的恐懼之中,新敵人也會不斷出現!

別凡事都要「分出對錯」
老是擔心「是我錯了嗎」而提心吊膽
當日常生活中充斥著情報與知識,人們在面對事物時很容易不知不覺地陷入「非黑即白」的極端論。
比方說:
「大家都在拚命努力工作,我也不能偷懶。」
「一旦接下工作,就一定要做到最後才行。」
這些理論乍看之下都很有道理。
因為受到思考的束縛,所以一定會有人毫不存疑地說: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當我們受到思考的束縛,就會出現「做- 不做」、「贏- 輸」、「對- 錯」、「好- 壞」、「成功- 失敗」這種「不是零就是一百」的「兩極化思考」傾向。
當我這麼一說,就會有人立刻反駁:
「可是,我的思考又不是隨時都這麼極端!」
不覺得這麼回答有點奇怪嗎?
會這麼回答的人,應該是認為自己被人指責「兩極化思考是一件壞事」了,又或是認為自己「正被對方指責著」,所以才會做出這種回答吧。
出於這樣的恐懼,不得不立刻否認:「我才不是這樣!」
又比方說:
「不能輸、不能出錯、不能做壞事、不能失敗。」
用這些話要求自己時,一定會恐懼行動。
正因為像這樣用兩極化思考來看待事物,恐懼的事情才會愈來愈多。

凡事「嚴以律己」卻一事無成
我曾在講座上對學員說:「從自己做得到的開始做,去品味其中的成就感。」
出了這樣的課題後,結果卻收到這樣的答案:
「休假的日子原本總是睡得很晚,所以決定即使是假日,也要早上七點起來吃早餐。試著實施三個月,覺得很有成就感。」
以「思考」為基準的人很容易無視自己的感情,因此才會給自己出了這麼嚴厲的功課。這次只是因為期間限定三個月,所以才會從中感覺到成就感。
要注意的是,像這樣絲毫不跟自己的感情商量一下,就給自己下了嚴格考驗的人,就算完成了考驗,充其量只不過是「繼續給自己精神壓力的兩極化思考訓練」而已。

要知道還有更舒適的選擇
那次的講座中,我想要強調的其實是:
--以「自己的感情」為基準。
--在能輕鬆達成的範圍內做「想做的事」。
--每一次完成都能品味到「成就感」。
--因為感到滿足,所以能繼續下去。
那堂課,其實是要去實踐以上這些「感受」課程。
換句話說,當時出那份課題最大的目標,是希望學員能「輕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相反地,如果能以自己的感情為基準,把功課內容改成:
「因為『每天早起很痛苦』,所以放假的日子要悠閒睡到飽。」反而是我更為樂見的。
假日睡過頭時,會不由得這麼想:
「哎呀,又睡到這時間了,真糟糕……」
這樣一邊後悔,一邊責備自己的人應該不少吧?
愈是用兩極化思考來檢視自己的人,愈容易有罪惡感。
那麼,不妨試試這麼想吧:
「喔,都睡到這時間啦,看來我真的很累呢!不過,睡得真飽,太好了……真滿足。」
一個罪惡感強烈的人,鐵定無法在睡過頭時先這樣「慰勞」自己。
愈是這樣的人,愈無法打從心底安眠,學到「品味其中滿足感」的課題。
雖是如此簡單的實踐,只要能夠做到,就能從「兩極化思考」中畢業了。
當然這也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請先以「自己是否想嘗試做看看」的感情為判斷基準吧。

明明是好心才這麼說的
以他人為中心的人,常常不自覺地說出會傷害別人的話。
舉例來說,你可能對部下這麼說:
「那種事,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做啦!」
你出於善意給了這樣的建議。沒想到,在部下耳中,聽來可能像是在說「不要拖拖拉拉的!」,結果懷疑你在否定他的處理能力。愈是以他人為中心思考的部下,愈是容易把事情解釋為自己遭到否定。可是,即使如此部下還是會選擇忍受。
而你則是因為出自善意才這麼說,所以也不容易察覺到對方有這種心情。
當這樣的事反覆發生幾次後,部下心中的負面情感就累積起來了。然而到了這個地步,部下還是因為恐懼,什麼都不敢對你說。
部下的這種心情,最容易從對你的態度中表現出來。
結果,部下在你眼中看來就成了這樣:
「搞什麼啊,連好好回話都不會,真是個不尊重上司的傢伙。」
事情或許會變成這樣吧。
每個人都會有不擅長面對或討厭的人。不管去哪裡,都可能遇到這樣的對象。
可是,
由於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立場,所以看法和解釋也各不相同。事實上,就像剛才舉的例子,究竟是誰先造成「討厭對方」這回事的,已經難以追究了。
即使如此,站在自己的立場還是會覺得「都是對方不好」吧。
最容易陷入這種關係的人,就是經常「以他人為中心」的人。

以「你」、「那個人」為主詞的意識
以他人為中心的人,自己的意識會一直放在對方身上。因此,腦中只會一直想著對方的事。化成言語說出口時,就會形成老是把第二人稱「你」或第三人稱「那個人」掛在嘴上的情形。此時若將腦中的思考直接說出口,就會像這樣:
「為什麼『你』總是不按照行事曆來做事呢?」
「之前提醒那麼多次了,為什麼(你)總是犯一樣的錯呢?」
如果在心裡對誰感到不滿,則會像這樣:
「那件事不是那樣做,應該是這樣做才對啦(你做錯了)!」
用責備的語氣對對方說話。
換個方式,其實可以這麼說:
「那件事,比起那樣做,或許這樣做比較快喔。」
這種說法你覺得怎麼樣?
可以採取這種方式轉移對方的注意力,或是:
「總計金額對不上,希望可以再重新計算一次呢。」
像這樣,提供對方更具體詳細的做法,讓對方將注意力放在細節上。其實說話的方式有很多種。

不斷出現新的敵人
當對方的事在你腦中無限蔓延時,下一步腦中就會爆發出斥責對方的話語。若你控制不住,而讓這些言語衝口而出,就等於是向對方發出戰帖挑釁。一旦形成衝突糾紛,事情的發展豈不是你原本最害怕的嗎?
就算想在腦中將原本「為什麼你總是XX」的說話方式,變換成「我XX」的說話方式,老實說,想要立刻辦到是不容易的事。
因為愈是以他人為中心的腦內思考,愈容易產生可能發生衝突的預測,造成不敢將想法說出口的情形。
與其這樣,倒不如認為都是對方不好,如此一來就可以不用面對自己的恐懼了。自己不採取行動,卻一昧要求對方改變,這種態度也是因為內心懷有恐懼導致的。
特別是經常「在內心和他人為敵」的人,在把話說出口時,語氣往往已經帶有敵意了。
不只是話語的內容,連態度和表情都會挑起爭端。只要意識中對對方懷有敵意,對方一定會感覺得到。
如你所擔心的,敵人出現了。
說不上兩句話,就演變為衝突爭吵。
即使忍耐,敵意也只會增強。
在內心不斷與人敵對的人,除了會因責備對方而傷害自己之外,還會因為衝突爭吵而受傷。不只如此,更會成為對「受傷」懷抱恐懼的人。
就像這樣,那些總在內心與他人為敵的人,等於內心抱著隨時可能爆發的炸彈生活著。
只要無法以自己為中心,好好面對自己,就無可避免把自己推入無數的恐懼之中。〈本文選自第3章,曾琳之 整理〉

作者:石原加受子(ISHIHARA KAZUKO)
心理諮商師。是提倡「自我中心心理學」的心理諮商所「All Is One」代表。日本學校諮商學會會員、日本心理衛生(mental health)學會會員、日本療癒紓壓協會(Japan HealingRelaxation Society)前任理事、獲日本厚生勞動省認證之「創造健康與生存價值」顧問。
以「思考、情感、五感、想像、呼吸」等觀點出發的獨創全方位心理學,提供改善性格、人際關係、親子關係等講座,並持續從事團體諮商將近二十五年,為許多抱持煩惱的男女老少提供建議。
著作有《這樣拒絕,沒有罪惡感:不吃虧、不生氣的練習》、《讓「執著的憤怒」消失》(「しつこい怒り」が消えてなくなる本)、《消除「忍不住煩惱」的訣竅》(「つい悩んでしまう」がなくなるコツ)、《從「老是在煩惱中」脫離的訣竅》(「いつも悩んでしまう」から抜け出すレッスン)……等。

出版:商周出版/城邦文化
書名:人生可以不必委屈!:拒絕無能為力的存在,以自我為優先的思考術

目錄:
前言 怎麼做才能過理想的人生呢?

第1章 這次絕對不願忍耐,不願放棄

1 我的人生,不該是這樣的
--或許該是更幸福的 --要是當時做了XX,現在…… --即使如此還是會後悔 --就算想接受也無法接受

2 心懷不滿是有原因的
--做出那個選擇時,是不是先從思考開始的? --「非做XX不可」的思考 --「做XX比較好」的思考 --自己的感情、意志,一切都被阻絕

3 愈來愈害怕行動
--學語文或其他才藝,一旦開始就要「學到最後」? --話說回來,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OK? --失敗是一定會的,害怕也是理所當然

4 有沒有以自我情感做基準?
--試試看用「想不想做」來決定 --不管做出什麼選擇都能獲得滿足 --可是,好像會和周遭的人起爭執。總覺得好害怕!?

5 一旦忍耐,人際關係就會受挫
--忍耐到極限的人,從旁人眼中看來就會…… --悲傷、憤怒、膽怯,戰鬥模式全開 --彼此都認為「是對方害的」而煩躁動怒

6 明明不想爭執卻還是淪為爭執的心理
--一旦產生「都是對方不好」的想法 --即使想掩飾也總是會表露出來 --敵對在檯面下早已展開

7 無論多麼忍耐都無法感到輕鬆
--因為害怕所以忍耐;因為忍耐所以害怕 --有預感總有一天會大吵一架 --即使如此仍「無能為力的我」

8 哪天開關會被打開而大爆發!?
--「不是戰鬥就是逃避」的極限狀態 --害怕爭執,害怕落敗,也害怕退出 --變得只有靠戰鬥才能保護自己

第2章 其實,人人都感到「恐懼」

1 對方到底想怎樣?
--擅自臆測,強迫理解 --害怕當面說清楚 --有這種習慣的人要注意

2 那種行為模式是從小養成的
--一旦在受恐懼控制的環境下成長 --即使長大成人也無法忘記 --社會是個充滿敵人的可怕地方!?

3 是否「不由自主」產生反應了呢?
--理所當然無感的每一天 --無視自己心情,「以他人為中心」 --以自己的心情為優先的「自我中心」 --儘管行動看似相同,內心的安定程度卻大不同

4 害怕再次被傷害
--在潛意識中傷了心 --充滿放棄、恐懼與不信任 --恐懼是自己不斷創造出來的

5 誰都會有感到「恐懼」的時刻
--「我不想死」直接威脅到生命的恐懼 --「想改變卻改變不了」維持現狀的認知偏差 --「不會吧?怎麼可能」正常化認知偏差 --「和眾人不一樣就會感到不安」群體同化認知偏差

6 可是,即使恐懼仍無法徹底放棄
--我的人生能夠重來嗎? --我的願望能夠實現嗎? --我能受眾人所愛嗎?

7 怎麼做才能消除恐懼?才能付諸行動?
--為了不再產生比現在更多的恐懼 --學會「保護自己的技巧」 --不需要遵從,也不需要戰鬥

第3章 能否改善糟糕的人際關係,其實就看自己怎麼做

1 一昧推測才會害怕
--是不是有什麼內情? --擴大的猜疑形成了一道障壁 --解決的契機在自己心中

2 遵從與否,自己決定
--一切聽來都是命令 --一定會在心中反駁 --認同自己是有自由的嗎?

3 試著解除內心的武裝
--真的遭到否定,遭到攻擊了嗎!? --內心的緊張永遠達到最高潮 --對方也會反應,氣氛變得劍拔弩張

4 對方是故意的?真的嗎?
--接不接電話的心理戰 --彼此都喘不過氣 --別看對方,做自己就好

5 別凡事都要「分出對錯」
老是擔心「是我錯了嗎」而提心吊膽 --凡事「嚴以律己」卻一事無成 --要知道還有更舒適的選擇

6 你是否事事以「我XX」為出發點思考呢?
--明明是好心才這麼說的 --以「你」、「那個人」為主詞的意識 --不斷出現新的敵人

7 外表看起來愈強的人內心愈害怕
--乍看之下令人羨慕,實際上卻是…… --因為害怕失敗,只好態度強硬 --可是,默認聽從實在令人不甘心 --這樣就放心了。更高明的對策

第4章 展開放開恐懼的練習吧!

1 不受感情左右的練習
--為什麼無法專心在工作上? --無法消除的煩躁情緒 --目標失去了準頭

2 以自己為優先的練習
--因為太介意那個人而無法行動!? --「不把自己的事往後推」的小練習 --逐漸培育出勇氣

3 練習發現自己受了傷
--畢竟還是害怕孤單…… --可是在一起只會受傷害 --那或許不是愛情而是執著

4 練習別二度傷害自己
--比起和好更想報復!? --不知不覺陷入泥淖 --在受傷前自己採取行動

5練習自己滿足自己的內心
--對方惱羞成怒,反過來發飆!! --即使要求也得不到回應 --自己對自己說OK

6 練習找出打從心底的滿足
--讓對方滿足自己就能獲得幸福嗎? --「一昧等待」的人生到底…… --自己的滿足靠自己獲得

第5章 再也不害怕!按照自己所想的改變人生

1 如何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案例1 不管做什麼都挑剔的父母
--對未來不安的父母只會把希望放在小孩身上 --任何生存之道都會有缺點 --不需要獲得許可 --從鋪天蓋地的否定中保護自己

2 如果真心想實現夢想該怎麼做?
案例2 想成為音樂人,要如何鑽過成功的窄門?
--成功的人有什麼共通點? --有喜歡的事就要鑽研到底 --「如果失敗怎麼辦」才是失敗之母

3 該怎麼做才能真的變強?
案例3 只有我和周遭不同。可是,「逃就等於認輸」!?
--別凡事都用輸贏來判斷 --以保護自己為最優先

4 該怎麼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
案例4 換工作、留學。擔心是否順利而不安……
--明明「想做XX」卻辦不到? --因為這種束縛而愈來愈恐懼 --只對真正想做的工作沒有猶豫

5 怎樣才能更輕鬆地成功?
案例5 想辭掉工作,暫時好好休息一陣子
--這是逃避?還是撒嬌? --有勇無謀?別太快下定論 --就算失敗也能前進的堅強

6 如何才能確實發揮才能?
案例6 獲得內定錄取的公司是第四志願,這樣算落敗組嗎?
--就算乍看之下像是失敗了 --哪種環境才能讓你施展全力 --「成功與否」取決於自己

7 如何修復和重要的人的關係
案例7 為什麼不明白我的心情
--無法認同「對方的自由」 --彼此都「希望對方理解自己」 --用這樣的話語製造機會 --恐懼消失,就能打開心房
延伸閱讀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跟孩子一起翻越阿爾卑斯山

2015-01-24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阿爾卑斯山下的綠寶石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2017-10-12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