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可以回顧過往經驗、想像未來願景及個人發展,提升工作表現,台灣發生不少危機事件,不管是領導人或參與者,更需要這樣的習慣。
高雄的氣爆案還在處理善後,新北市就發生了瓦斯爆炸案。原本希望適性揚才、免試升學的十二年國教,事與願違地增加了學生、家長和老師的焦慮。能否從這些事件中,領悟治理處事的智慧,就得看領導人、實踐者和所有相關的人是否有效反思。
反思可以發生在事前、行動進行中和事後,可以「隨事」隨時反思,也可以刻意框架時間進行反思。爆炸案和升學事件發生後,在整個善後處理過程,以及對未來的願景和規畫,都需要反思的行動。
以現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來說,政治人物大概只能隨時隨地抽空沉思、傾聽自己內在的對話和別人的聲音,慎思熟慮;心理學家和組織行為專家,則會進一步建議有目的性地規畫正式時間,進行個別或團隊反思。
比爾蓋茲擔任微軟的CEO時,每年都有兩次「思考周」(Think Week)的安排,到隱密地方進行反思,回想過往的經驗、想像未來的願景、策略和個人發展。在思考周內,他大約閱讀百篇有關未來科技趨勢和產品創新的報告;同時也會思索並回應員工創意發想的觀念和建議。他個人投入基金會從事教育和社會創新,就是反思的啟示。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直接或間接經驗,雖未必能像比爾蓋茲那樣安排思考周,卻可以有目的地抽出短暫時間反思。
哈佛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吉諾(Francesca Gino)等人進行兩個實驗室的實驗和一個田野的實驗,驗證反思的確可以促進工作表現的假設。在田野實驗中,將印度的一家公司接受在職訓練的新進員工分派至反思、分享和控制三組。
反思組到了訓練的第六天,研究者告訴他們:「請利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反思今天剛完成的訓練,你學到了什麼?請至少寫下兩點並詳述之。」整個實驗共進行十天,每天結束後都做同樣的反思任務。分享組則同時反思和分享,研究者要求他們在十分鐘的反思之後,再利用五分鐘和另外一名受訓員工分享各自的反思。控制組則只利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做別的事情。
研究結果,支持了兩個實驗室實驗的主要發現,即和控制組比較起來,反思組和分享組的員工都顯著地增進了工作表現。
我們的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一直缺乏反思演練的機會,教室上課或在職訓練排滿滿,卻捨不得那十五分鐘的反思,或反思加分享的時間;一個會接著一個會,雖有問與答或主席下結論,但就是缺乏參與者的反思。
在面對危機挑戰的此刻,我們特別需要養成反思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