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全球在地化」的今天,人人在工作上,可能必須和異質文化的人在實體或虛擬空間互動,具備文化智能,有其必要。
七月五日,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中國,第一站居然是成都。據報載,她親自到市場購買豆瓣醬、辣椒粉、八角等,向廚師學習源自四川的「宮保雞丁」這道菜。對自己的總理身分和女性角色自信自在的梅克爾,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美食之都」的成都,學習並因此「讚仰」中國引以為傲的美食。
這個小小舉動充分展現她的文化智能;這種有備而來贏得好評的行為,也可能削弱了她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講中,所傳達訊息之尖銳性,她以個人在東德共黨時期長大的體驗,期許中國:「為了成功地塑造未來,你們需要一個開放、多元、自由的社會。」
國家元首需要文化智能,企業領導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活在「全球在地化」的今天,人人都需要文化智能。許多人因工作需求,而必須和異質文化的人,在實體空間或虛擬的世界互動交流、任務合作。
旅遊也已經變成很多人的生活風格,旅遊觀光也因此蓬勃起來;旅遊者希望在旅遊中,體悟美好的經驗和回憶;而觀光業者則希望有效地和旅客互動交往、創新服務,他們全都需要文化智能。
同樣地,在選舉期間,許多候選人都刻意爭取不同族群的認同。以美國為例,近年來,每一位總統候選人都想盡辦法去理解亞裔、西裔和非裔的美國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正向回饋,那就是「票」!許多公司在行銷時,也努力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希望得到他們的正向回饋,那就是「錢」!
那什麼是文化智能?包括四個元素。首要元素,是學習並適應不同文化的動機,願意接受挑戰與貢獻自己的優勢。第二個元素是學習對方的文化知識,也就是「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以了解價值觀、宗教信仰、人際關係等文化內涵。
第三個元素是策略的運用,在實際行動之前,除了意識到改變行為的必要,也會根據自己對文化的了解,而適應此時此地的情境脈絡。第四個元素是行動,也就是起而行,以語文使用為例,根據跨文化交往的原理,實際改變語文和非語文的表達方式;再以文化特色為例,以行動表現對方引以為傲的優勢。
梅克爾首先必須具備足夠的動機,去理解中國文化特色,然後根據習得的文化知識調整行動,以便適應對方的文化,並貢獻自己和德國的經驗與智慧。最後,她在行動上,選擇了下廚學做宮保雞丁,以及在演講中表達自由的期許。文化智能的元素,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