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的真正目的就是享受,那麼不需要什麼旅程,開始就是結局。如果開始就是結局,那麼我們不會死在旅途中,們只會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完成裡。
很多人一輩子沒有弄明白自己活著到底想要什麼,或者說,沒有弄明白自己活著的真正目的,因此一輩子隨波逐流,在賺錢的過程裡、婚姻的過程裡、工作的過程裡,在一切的過程裡煩惱著、痛苦著、掙扎著。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是:我到底想要什麼?我能夠做什麼?如果不明白這兩個問題,我們的生活基本上是活在各種過程裡,永遠沒有確定的目標,永遠沿著社會設定的目標而活著,純然是一種盲目的動物性生活、一種被動的,甚至是失敗的生活。
這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況,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自己的生命到底需要什麼,以及自己能夠做什麼,只是隨波逐流。大家都移民,所以他也要移民;大家在買股票,所以他也要買股票;大家在學鋼琴,所以他也要學鋼琴。他不明白的是移民、股票都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自己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如果這個手段能夠最迅速達到目標,才是值得去做的,否則就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冷靜下來問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我能夠做什麼?
許多人想明白了這個問題,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且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更知道如何達成想要的,堅定地向著這個目標前行。這樣的人往往能在某個領域做出成就,即使不是什麼偉大的成就,但也常常自得其樂,因為是做自己能夠做的而且喜歡的事情。
在世俗的層面,這種人生沒什麼遺憾,可以稱作成功的人生;然而在佛陀看來,這種人生仍然隱藏著巨大的缺陷,並沒有得到最終的解脫,因為目標實現之後,會有新的目標。仍然是一種手段式生活,為了一個目標忍受各種痛苦,期盼著那個目標。到達那個目標後,快樂非常短暫,很快就有新的目標出現,然後又是在手段的路途上。
佛陀在《金剛經》裡所啟示的生活,是超越了手段、目的的生活,是全然當下的生活。你可以有各式各樣的目標,比如想買房子、想成為企業家、想成為演員等。
佛陀沒有要求你拋棄這些目標,你可以有這些目標,佛陀所希望的是你必須領悟到這些所有的目標,只是生活的自然過程,並不是束縛,也不是等待。得到那間房子之前,你努力著,然而你的努力不是煎熬、等待,而是活著、生命的展開。在所謂的目標,比如得到那間房子之前,你應該在每個當下就享受生命的喜樂。生命的喜樂、活力,在每個時刻都蘊藏著,是無須等待的。也許佛陀所要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目標只有一個:當下的享受。在每一個當下享受生命,這才是全然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本色的人生。
如果你現在不休息,就永遠無法休息
又回到那個故事。
一個人在河邊晒太陽,另一個人走過來指責他:「你怎麼這樣懶惰,為什麼不去好好工作?」
那個人問:「工作是為了什麼?」
另一個人回答:「為了賺錢。」
那個人又問:「賺錢為了什麼?」
另一個人回答:「為了享受。」
那個人就說:「我現在不就在享受嗎?」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流傳著不同的版本。網上有一個版本是:有兩個朋友離開城市去旅行,無意中到了一個偏僻的島上,像世外桃源那樣美麗,其中一個馬上決定不回城市了,就在這個島上搭了房子,每天打打魚,看看日出、日落地過日子;另一個人回到城裡,忙著融資,忙著做生意,忙了很多年,終於成了成功的商人,賺了很多錢,然後他說要退休了,就在海邊買了幢別墅,開始享受人生。他的同伴則在一開始就享受了人生。這也許是寓言式故事,也好像真實的生活情景,我們在日常裡到處看到另一個人的身影,偶爾也看到他同伴的身影。至於我們自己則總是在猶豫之中打發歲月,在半推半就之中倏忽老去。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版本來自印度,是我從奧修的書裡讀到的。亞歷山大大帝聽說有一位名叫戴奧真尼斯的隱者,於是悄悄地去找他。亞歷山大在某條河邊找到了戴奧真尼斯,發現他光著身子在晒太陽,亞歷山大看到了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卻是很美、很優雅的人。
於是,亞歷山大就問:「先生,我能夠為你做些什麼嗎?」
戴奧真尼斯回答:「只要往旁邊站一點,因為你擋住了我的太陽,如此而已,我不再需要什麼了。」
亞歷山大又說:「如果有來世,我會要求神把我生成戴奧真尼斯。」
戴奧真尼斯笑著說:「不必等到來世,也不必請求神靈,你現在就可以成為戴奧真尼斯。」他接著問亞歷山大:「我看你一直在調動軍隊,要去哪裡?為了什麼呢?」
亞歷山大回答:「我要去印度,去征服世界。」
「征服了世界之後要做什麼?」戴奧真尼斯問。
「然後我就會休息。」亞歷山大回答。
戴奧真尼斯哈哈大笑:「你完全瘋了。你看我現在就在休息,而我沒有去征服世界。如果你想要休息和放鬆,為什麼不現在就做?我要告訴你:如果你現在不休息,就永遠無法休息。你將永遠無法征服世界,因為總還有一些東西要被征服……生命很短,時間飛逝,你將會在你的旅程中死掉。」
你將會在你的旅程中死掉。確實,很多人在人生的旅程裡死掉了。如果生命的真正目的就是享受,那麼不需要什麼旅程,開始就是結局。如果開始就是結局,那麼我們不會死在旅途中,們只會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完成裡。(本文選自全書,陳若雲 整理)
作者︰費勇
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被譽為身心靈導師。潛心研讀四大佛經《金剛經》《壇經》《法華經》《阿彌陀經》二十餘年,將四大佛經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幫助讀者輕鬆理解佛教經典,從佛法中獲得緩解疲勞、平撫焦慮、釋放壓力的方便法門。
經典代表作《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不抑鬱的活法:六祖壇經修心課》,穩居身心靈佛法類圖書暢銷榜第一名、第二名,受到廣大讀者口碑熱評。
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被譽為身心靈導師。潛心研讀四大佛經《金剛經》《壇經》《法華經》《阿彌陀經》二十餘年,將四大佛經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幫助讀者輕鬆理解佛教經典,從佛法中獲得緩解疲勞、平撫焦慮、釋放壓力的方便法門。
經典代表作《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不抑鬱的活法:六祖壇經修心課》,穩居身心靈佛法類圖書暢銷榜第一名、第二名,受到廣大讀者口碑熱評。
出版:時報出版(2014年1月)
書名: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讀誦全本)
目錄:
第一冊 金剛經修心課
推薦序 了解宇宙最大祕密的人生大事 宋光宇
自序 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為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
學前課 十八分鐘讀懂《金剛經》的來龍去脈
第一課 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
此時此刻,你在想什麼?
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
任何地方都是你的修心道場
如何讓心安住於「此時此地」?
陶淵明式的醒悟
推薦序 了解宇宙最大祕密的人生大事 宋光宇
自序 讀懂《金剛經》獲得不為外界干擾的神奇力量
學前課 十八分鐘讀懂《金剛經》的來龍去脈
第一課 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
此時此刻,你在想什麼?
修心,從專心吃飯開始
任何地方都是你的修心道場
如何讓心安住於「此時此地」?
陶淵明式的醒悟
第二課 情緒煩躁時,馬上深呼吸
關注自己的呼吸,讓心瞬間回歸寧靜
今天困擾你的,也曾困擾過佛陀
如何降伏內心的妄念?
須菩提的終極問題
關注自己的呼吸,讓心瞬間回歸寧靜
今天困擾你的,也曾困擾過佛陀
如何降伏內心的妄念?
須菩提的終極問題
第三課 修廣大心:從眼前的煩惱中解脫
貓、狗、老虎也是眾生
隨時隨地的修心法門
時間的奧秘與法則
貓、狗、老虎也是眾生
隨時隨地的修心法門
時間的奧秘與法則
第四課 修慈悲心:化解來自外界的傷害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心?
慈悲的神奇力量
捨身餵鷹的薩波達國王
慈悲化解了一場戰爭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心?
慈悲的神奇力量
捨身餵鷹的薩波達國王
慈悲化解了一場戰爭
第五課 修平等心:看透人生的本來面目
無分別心,就無煩惱
世間是平等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
你我都擁有解脫的力量
無分別心,就無煩惱
世間是平等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
你我都擁有解脫的力量
第六課 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心平靜
菩薩,就是不執著的眾生
《金剛經》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
放下不等於放棄
不執著於觀念,就不會受負面情緒的傷害
菩薩,就是不執著的眾生
《金剛經》最高修心法則:不執著
放下不等於放棄
不執著於觀念,就不會受負面情緒的傷害
第七課 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煎熬
賺錢是一種手段,不是生活的目的
過河之後要拆橋
目標可能成為你掃除焦慮的障礙
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煎熬
如果你現在不休息,就永遠無法休息
賺錢是一種手段,不是生活的目的
過河之後要拆橋
目標可能成為你掃除焦慮的障礙
不要讓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煎熬
如果你現在不休息,就永遠無法休息
第八課 生死的祕密
直面真相是覺悟和解脫的開始
死亡的重要意義
最終的真相
什麼最能束縛我們的心靈?
詞語的本來面目
我們迷戀的事物不可靠
惠能的頓悟
哭泣的牧羊人
直面真相是覺悟和解脫的開始
死亡的重要意義
最終的真相
什麼最能束縛我們的心靈?
詞語的本來面目
我們迷戀的事物不可靠
惠能的頓悟
哭泣的牧羊人
第九課 正見使人心靜,偏見使人焦慮
大多數人活在偏見裡而不自覺
佛陀的獨特之處
盲人摸象的深刻啟示
沒有唯一的真理
不要迷信別人的經驗
為什麼要讓別人定義你的成功呢?
所有的觀念都是偏見
大多數人活在偏見裡而不自覺
佛陀的獨特之處
盲人摸象的深刻啟示
沒有唯一的真理
不要迷信別人的經驗
為什麼要讓別人定義你的成功呢?
所有的觀念都是偏見
第十課 不要活在自我的牢籠裡
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這四句話
奇妙的無我之境
一念向善,你就是佛
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讀誦全本
《金剛經》全本及白話譯文
法會因由分 第一
善現啟請分 第二
大乘正宗分 第三
妙行無住分 第四
如理實見分 第五
正信希有分 第六
無得無說分 第七
依法出生分 第八
一相無相分 第九
莊嚴淨土分 第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 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 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 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
特別附錄
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本源
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這四句話
奇妙的無我之境
一念向善,你就是佛
第二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讀誦全本
《金剛經》全本及白話譯文
法會因由分 第一
善現啟請分 第二
大乘正宗分 第三
妙行無住分 第四
如理實見分 第五
正信希有分 第六
無得無說分 第七
依法出生分 第八
一相無相分 第九
莊嚴淨土分 第十
無為福勝分 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 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 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 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
特別附錄
明朝憨山大師解讀《金剛經》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