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開明的家庭、穩定的事業、知心的朋友,她原本不須對所有人坦白女同性戀身分;主動踏出舒適圈,只是想為同志平權運動爭取更多對話空間。
陽剛的氣質、男性化的裝扮、強悍的處事風格,大概是一般人對女同性戀者的共同想像。這類形容雖然不是帶有歧視眼光的刻板印象,但顯然還不夠細緻精確;至少在王安頤身上展現的氣質,就遠超過這些詞彙所能定義。
性向獲家人理解與支持 內心卻曾自我否定
短髮下顯眼的耳環、搭配緊身黑色皮夾克與丹寧褲,王安頤的造形,與女同志雜誌《LEZS》總編輯的身分毫不衝突;但當她開口回答問題時,還是能從拘謹中帶有柔軟的用字遣詞,感受到獨有的細膩。
本名王安君的她,因為長期籌辦女同志活動,早就是「拉子」圈內名人,但二月十八日,她與伴侶盟等團體赴立法院遊說同性婚姻法案,卻是首度發表出櫃宣言。身為《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的孫女,王安頤勇敢表態前,內心想必有過糾結掙扎,但她當場只簡短地回答:「名人同志更有出櫃義務」。
其實,聯合報系雖然予人保守、傳統印象,王家長輩卻能以開明的態度接納王安頤的性傾向。「我二十歲那年第一次告訴媽媽我喜歡的是女生,她只叫我要想清楚,沒叫我去看醫生,也沒說要和我斷絕關係。現在,我只要有交往對象都會讓家人知道,他們只關心對方對我好不好,從來不會在意性別。」比起許多同志朋友始終無法獲得親人接納,王安頤認為自己已經非常幸運。
得到家人認同,不代表她不曾遭排擠,或被迫忍受異樣眼光。青春期時,她甚至曾因不被理解而自我否定,「我從國二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常常懷疑自己是沒辦法融入社會的邊緣人。」
這種自我懷疑的傾向,直到她十八歲那年,遠赴美國舊金山求學才有了決定性的轉變。在那個被譽為「同性戀天堂」的城市,她看見同志受到友善溫暖的對待;每年六月舉辦的同志驕傲大遊行(Pride Parade)更是洋溢著歡笑與熱情,與多數台灣同志團體封閉、壓抑的氛圍大相逕庭。「原來同志也可以坦然面對真實的自我!」王安頤當下深受震撼。
創刊不僅為圈內人服務 更想傳達生活態度
這段經歷,對王安頤是啟發也是激勵。回國以後,她仿效國外同志嘉年華,自○五年起每年舉辦三到四場數百人至千人規模、聲光效果頗具巧思的「女人國派對」,目前不僅是台灣女同志專屬的交誼空間,更吸引不少外籍人士來台參與。
一一年開始,憑著「家學淵源」,王安頤創辦每季發行的女同性戀雜誌《LEZS》。這本刊物的服務對象雖然還是女同志,但她更想藉此與異性戀占多數的社會溝通,所以除了圈內事,雜誌也報導支持同志人權的藝文人物、倡導平等性別認同意識,「我們希望傳達出自己的生活態度,增加外界對同性戀的理解。」
在王安頤眼中,台灣社會面對同志議題,態度比起其他亞洲國家已相對進步,但在既有的價值觀與框架下,許多同志為了避免無謂困擾,雖然在朋友間出櫃,但在更大範圍的生活圈裡卻隱藏性向。就連組織過無數女同志活動的她,嚴格說來,也還是沒有「越界」。
直到一三年十一月底,宗教團體聯合發起的反多元成家大遊行中,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妻子陳嘉君勇敢擠進現場,耐心解釋多元成家法案蘊含的平權觀念,成功讓一位原本對同性婚姻充滿疑慮的婦人改變想法。透過網路看見這段對話的王安頤深受感動,「原來知識的溝通,能產生這麼強的正面能量。」走入人群為同志爭取權益的念頭,自此在心中萌芽。
正巧,陳嘉君與王家是多年好友,於是王安頤在母親引介下,認識這位她口中「很酷的姊姊」。兩人見面後,陳嘉君也鼓勵王安頤「多做點什麼」,「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的構想也就此產生,陳嘉君也毫不猶豫地接下「首席顧問」一職,主管對外發言。
走出舒適圈,在陌生的產、官、學界間遊說,過程當然充滿挫折。但無論處境多麼艱困,王安頤與盟友們總會不斷告訴自己,務必保持平和理性,因為同志平權的理想,缺乏的絕不是怒火與對抗,而是理解與包容。「很多時候我們的憤怒是來自受創傷,但情緒的宣洩並不能幫助我們接近目標,終究還是要學著用反對者能接受的語言對話。」王安頤好友、遊說聯盟祕書長沈盈君說。
但無論再怎麼嚴重的挫折,都不足以撼動王安頤藉行動喚起改變浪潮的決心,「如果你連為自己站出來都做不到,還奢望其他人會主動支持你嗎?」
王安頤
本名:王安君
出生:1981年
現職:《LEZS》雜誌總編輯、女人國總監、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總召集人
學歷:舊金山藝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