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威力是多麼令人驚悚、多麼不可思議,而人類和大自然比起來,又是多麼微不足道、多麼渺小無用。謹記住這一點,我們才能以虔敬的心態和作為來和大自然相處。
奐均:
去年
這個地震也使得東京電力公司設在福島的核電廠一、二、三號機組發生爐心熔毀,大量輻射外洩。日本政府宣布電廠 20 公里範圍內為禁制區,居民必須絕對撤離,50 公里內為擴大疏散區。此後,除非絕無辦法的人以外,大概不會有人敢住在這區域內了。
更早的一八八三年,印尼火山克拉卡托亞爆發時,巽他海峽上的喀拉喀托島(面積有紐約曼哈坦區那麼大),在連續火山大爆發中解體了。大爆炸的聲波傳達到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來回環繞七次,爆發威力更甚於核子彈爆炸,引發的海嘯激起 30 公尺高的海水,彷彿海面突然升起一座黑色山丘,明亮的白晝瞬即變成即將世界末日般的黑暗,排山倒海地衝向爪哇和蘇門答臘海岸的城鎮和村落,奪走 36,000 條人命。18 立方公里的熔岩,以及大量火山灰和塵土被吸進大氣層,往後兩年多,全世界的天空都明顯地陰暗下來,落日變得特別紅。這段期間全球平均氣溫顯著下降。
爸爸很詳細地列舉了以上幾個天災,目的是要我們隨時記住,大自然的威力是多麼令人驚悚、多麼不可思議,而人類和大自然比起來,又是多麼微不足道、多麼渺小無用。謹記住這一點,我們才能以虔敬的心態和作為來和大自然相處。
當然,像以上的大災害,即使我們虔誠膜拜、跪地求天也不可能使它不發生。不過有些天災,雖然無法避免,但只要人類虔敬地對待自然、不濫肆摧殘破壞,就不會加大天災的損害。以下我們就以颱風和近年來台灣常有的風雨成災做個例子來說明。
台灣山地大約占了全部面積的 70%,長滿了各種樹木,其中更有不少已存在數千年的原始林。二次戰後,政府把這些森林視為財源而大肆砍伐,二、三十年間,就使得台灣的山林面目全非,原本山林蓄積水源的功能也被破壞殆盡。現在每遇豪雨,水就直接往下衝,並夾帶著因開路、墾地而鬆軟了的土壤和石頭。
要砍伐森林,就必須開路,所以許多林區都有卡車可通的林道。最有名的路是一九五六年開闢的中部橫貫公路,從台中穿過中央山脈到達花蓮,全長 190.83 公里,硬是把台灣攔腰切成兩半,又從中途的梨山開了條支線到宜蘭。開了路後,不但從山中砍伐了森林、開採了礦石,並在高山裡開闢了農場,種植高山茶、高山蔬菜以及梨子、蘋果、水蜜桃等高山水果。
自開通以來,這條路經常崩壞,也不斷修復而花費了許多資源。如果有學者願意做個研究,把開路、修路的耗費,和從這條路運出的木材、礦石和農產品等的價值做個比較,相信會得到得不償失的結論。即使不做嚴謹的研究,也有許多人感到這條路沒有維修的價值了,甚至於已經有環保人士呼籲封掉這條路。
今天我們的環保常識,已經可使大多數人相信:台灣的旱象、水患、土石流等災害和開拓山路、砍伐森林、種植高山作物有密切的關係。可惜雖然有這樣的常識,卻還是不想矯正原來的錯誤。例如已經有了中部橫貫公路的不佳經驗,卻還去南部再開一條橫貫公路。又如三年前八八水災後,立法委員討論要訂重建條例,有人說要花一千億來重建,有人加碼到兩千億。心裡所想的就是要把毀壞的路修復、沖斷的橋新建。卻沒有人願意去研究:我們原來是不是應該在那裡築路造橋?如果不應該,那麼把本來要用在修復的錢,拿去補償因不修而受損的人,是不是更合算,並且對大家都有益?
總歸一句話,天災不可避免,但人類的行為卻會使天災的損害擴大或縮小。去年三月東日本大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天災,但福島核電廠的核災難,卻是可以不必有的人禍,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也不需要蓋核電廠。在台灣颱風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天災,但我們肆意破壞山河大地而使損害擴大,卻是可以避免的人禍。所以此後我們應該更虔敬地與自然做良性的互動,不但自己要善加愛護山河大地,也要努力阻止他人對它的破壞。祝
平安
爸爸
2012.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