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走一段英雄旅程,說一個精彩故事!

走一段英雄旅程,說一個精彩故事!

2014-04-29 16:27

所有故事都包含幾項在神話、童話、夢境與電影中能找得到的基本元素。我們將這些基本元素統稱為「英雄旅程」。—佛格勒,《作家之路》(2013: 38)

坎伯在《千面英雄》中發現所有文學作品中恆久不變的主題:「單一神話」(monomyth)。他發現所有故事的敘述方式,都依循著古代神話的模式。「英雄旅程」這個模式共存於不同時空文化之中,人類有無數的面貌、有成千上萬的故事,但都有一樣的基本形式,因為「英雄旅程」源自人心最深處、影響最深遠的元素,而佛格勒把坎伯從神話故事中發現英雄之旅的原則,再度帶回故事創作中。

佛格勒稍微修改了坎伯所提出的「英雄旅程」大綱,提出英雄的十二個歷程,這也是「三幕劇」的基礎,分別是:
 
1.平凡世界
所有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從前從前……」,象徵一種過去平凡、寧靜的狀態,是平靜無奇的世界。主角原本的生活是單調、乏味、可預期的生活模式,在作用力出現造成生命轉折之前,生命的軌跡是一路向前、無風無雨。當然,觀眾不會期待看到平凡世界的故事,因此,所有故事的起點都是從打破平凡、脫離穩定開始。
 
2.歷險的召喚
主角遭遇到一些困難、挑戰,外力介入對原本的平凡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主角接受到歷險的召喚,必須投入一場冒險或戰役,展開新的任務與挑戰。召喚是一種衝動,也是一種欲望,想要改變人生、追求新的可能與未來。
 
3.拒絕召喚
然而,越困難的決定越需要堅強的決心與毅力,越是未知的世界就越具有誘惑力、但也越令人恐懼。主角在決定出發冒險之際,會猶豫不決,對原有的生活世界依依不捨、頻頻回顧。這時往往會出現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促使主角上路,可能是遭受更多的迫害與威脅,讓他義無反顧;也可能是來自於其他人的鼓勵與幫助,協助他克服心中的恐懼。
  
4.遇上師父
正要上路的主角永遠不會孤單,這時往往會有一位師父角色出場,可能是父母、老師、醫生、神仙、或先知,他們會帶給主角面對未知世界挑戰的禮物,可能是寶貴的建議、指引或具有魔力的寶物。
  
5.跨越第一道門檻
第一道門檻象徵從平凡世界跨入未知世界的分界,是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轉折,一旦跨出平凡世界,就沒有退路了,主角只能往前踏上征途。
  
6.試煉、盟友、敵人
踏上旅途的過程,主角會開始遭遇各種困境、挑戰與試煉,也會巧遇盟友、或是樹立敵人,開始學習未知世界的規則與生存模式。
  
7.進入洞穴最深處
洞穴最深處是指未知世界中最危險的地方,通常主角所要尋找的寶物或解方就是隱藏在這個地方。因此,必然需要征服防守洞穴的怪獸或機關,才能深入其中,奪取寶物而返。
  
8.苦難折磨
然而,事情總是不會一帆風順,沒有波折起伏的故事也不會吸引讀者。越是曲折、苦難的經歷,主角遭受的痛苦挫敗越多,故事就越能扣人心弦。苦難折磨是故事中的「黑暗時刻」,觀眾與讀者會隨著劇情陷入忐忑不安與緊張的煩躁中。這歷程在每個故事中都是關鍵的時刻,因為受盡苦難才能重生蛻變。
  
9.獎賞
主角最終能克服萬難、打敗敵手、取回寶物,這就是獎賞。可能是特殊的武器,如魔劍、聖杯等神物,也可能是無形的智慧、武功技巧或神奇魔力。經歷這些旅程之後,主角最終才能贏得「英雄」的稱謂封號。
  
10.回歸之路
當英雄取得獎賞之後,仍陷於未知世界,故事進入第三幕,他下定決心返回平凡世界。
  
11.復甦
這階段通常是第二個生死交關的重要時刻,幾乎是把苦難折磨所遭遇的死亡與重生過程重演一遍。象徵所有的考驗不會只是一次,英雄旅程也不會只有一回,人生是無數英雄旅程重複的累積,人在經歷各種挑戰、磨練之後,一次次成長茁壯。
  
12.帶著仙丹歸返
英雄帶著寶物重返平凡世界,並且改變了原有的一切。

佛格勒將這十二個歷程視為編劇創作的指引圖,並分成三個不同的主要場景。第一幕是隔離,包括平凡世界、歷險的召喚、拒絕召喚、遇上師父、跨越第一道門檻。第二幕是下凡與啟蒙,包括試煉、盟友、敵人、進入洞穴最深處、苦難折磨。第三幕是歸返,包括獎賞、回歸之路、復甦、帶著仙丹歸返。然而,這套英雄之旅的十二個歷程,絕對不只是實用的寫作指南,而是能運用在許多不同層面,這個歷程所象徵的不只是故事的必要結構,也揭露出生命過程中靈魂的歷練。


創作,就是英雄之旅的歷練

故事是一種集體智慧的溝通與傳遞,是過去與現在的溝通、是個人與集體的溝通,也是自我與靈魂之間的溝通。溝通,是一種理解、感同身受,以及表達、宣洩的方式。所有的心理治療都是一種溝通,透過各種分享、理解、表達,把內心壓抑的情緒能量宣洩出來,取得身心靈的平衡。因此,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會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可以讓人的情緒得到共鳴、獲得解放。一位好的作家具備揣摩各種角色原型的能力,就像優秀的演員一樣,必須能進入角色的內在,理解內心的各種掙扎、矛盾,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與妥協。

原型,是構成所有故事的基本要素;英雄歷程,則是所有故事的基本結構。放眼古今,所有經典作品、神話、民間故事,包括好萊塢最受歡迎流行的電影戲劇,都有類似的元素與模式,能意識到這點,就能掌握到打動人心的關鍵。然而,這些原型要素與結構模式,並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公式,規則是分析無數形式後萃取出來的精華,是所有經典雋永的故事中都具備的要素,但徒具這些要素並不保證一定能成為令人拍案叫絕的佳作。如同佛格勒所言,如果不加思索、直接套用坎伯的英雄歷程在劇本創作上,就容易產生令人了無生趣的陳腔濫調:「清楚地意識到這些模式,或許是幸,也或許是不幸,因為太輕易就可以套用這模組,製造出沒有內涵的陳腔濫調和樣版。結果就是造就了無趣、陳腐的作品。但是,如果作家能吸收、並以新鮮的洞見和出人意料的組合在創作,就可能從亙古不變零件的原始設計中創造出令人驚豔的型態。

從欣賞文本到文本創作是一種重大的轉變,是從被形塑者轉變成為操弄者,從單純的訊息接受方轉變為主動創造訊息的發散方。在創作中,我們必須學習揣摩每一位角色的內在想法與掙扎;學習和讀者溝通,如何鋪陳讀者的期待、引起共鳴;建立文本的故事張力,吸引讀者的目光與閱讀興趣。當我們理解了坎伯的「單一神話」、掌握原型關鍵之後,就更有能力與智慧創造出更多精彩動人、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

此外,一個好的故事創作,除了基本的原型要素與英雄歷程的發展結構之外,還需要有自己的速度節奏。在規則之外,有自己的內容厚度與張力,故事中的情感越是複雜矛盾、人物之間的互動越是細膩掙扎,劇情就越是曲折迂迴、絲絲扣人。故事真正能打動人心的關鍵還是在於「人」,人性的刻劃與探討、人生歷程的轉折起伏,個人的感受能力與智慧體悟,會隨著生命歷程的累積而茁壯。
 
故事,是人們集體經驗的結晶、是穿透生命歷程的捷徑。故事的發展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科學的判斷標準;故事的好壞訴諸於直覺的感受,是設身處地去想像不曾經歷過的經驗與心情。即便不曾斬妖除魔,但我們能想像面對生死關頭的恐懼與焦慮;就算生命不曾經歷重大的鉅變與挫敗,但我們仍舊能體會從雲端掉落地面,從無憂無慮到一無所有、眾叛親離的痛苦與失落。

能引起共鳴的文本通常能揭露人性中的諸多矛盾掙扎,在人生旅程中,每個階段都有特殊的課程與抉擇,英雄的十二個歷程是一種區分,卻不是必然的發展順序。每個故事都可以有不同的起、承、轉、合,雖然受到傳統、社會文化影響,某些原型特質會特別顯著,但每個人都有選擇不同途徑的自由與可能,擺脫的第一步是要能意識到文化脈絡的限制,開始摸索自己的道路,而不完全依循前人的腳步。

正因為我們的可能性更大更廣,所以認識自己更顯重要,知道自己的生命象徵,等於已經勾勒出生命故事的輪廓,認識自己的同時也開始建構自己,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一連串辯證的過程,是經歷許多的對立、矛盾與整合。所謂的英雄歷程就是自我改變的體驗,了解生命中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的過程,認清生命轉折迭起無常的意義,透過啟蒙、頓悟、覺醒、自我發現的生命歷程,達成英雄之旅。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英雄,都要完成自己的冒險歷程。

科學可以解決許多客觀事物的存亡問題,卻無法提供撫慰受傷靈魂的解藥。說故事,具有撫慰精神的魔力,能說好故事,必定具有能易地而處、洞察人心、體會生命的特質。個人成見必然會窄化故事發展的可能與角色個性的廣度,學習說故事,就是學習放下個人成見的過程,試著揣摩故事中各個角色的內在想法,以及每個角色在人生道路上的抉擇、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我們才能放下自我,傾聽不同生命的節奏、欣賞各種生命的樣貌與姿態,懂得用更寬容的態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用更廣大的空間去詮釋生命的一切。(本文選自全書,陳若雲 整理)
 
 
作者︰邱于芸
  
復興美工畢業之後赴英國求學,在倫敦政經學院讀完大學,又接著在劍橋大學拿下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主修哲學與美學,她是故事的專家,除了在教室裡教學生如何用故事來做行銷,也在EMBA課堂上教經理人用故事來管理企業和自己的人生。
在教室之外,她甚至用說故事的方式開創了「創立方」創業平台。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就在金華街政大公企中心聚合了150多位創業家,也開啟和帶動了台灣「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風氣。
她是位故事的信徒,也是位創造故事和實踐故事的亡命之徒。 
 
出版:遠流出版(2014年3月)
 
書名: 用故事改變世界
 
       
 
目錄:
 
序一:故事讓台灣更美好    吳靜吉
序二:故事裡的故事    吳仁麟
前言
文化脈絡與故事原型-代序
Part 1:理論篇:故事的元素  
一、神話與現代世界 
故事:理解世界的過程
故事的基本結構
英雄之旅
神話:原型、故事、文化脈絡 
二、英雄的十二個歷程     
內在英雄的六種原型
人生歷程的十二原型
超越個人化:精神的多面性
回到故事
故事結構:英雄的十二個歷程
創作,就是英雄之旅的歷練       
三、角色原型的變形與考驗    
人生歷程與故事結構
角色原型
敬重彼此的差異—六個生命階段
原型的影響力   
四、童話與寓言 
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童話發展的歷史社會脈絡
童話中的反動
童話中的象徵—狼與女巫
童話中狼形象的轉化
動物擬人化
童話中女巫形象的轉變
跨文化交流的元素
童話的創新
超越文化脈絡的故事結構—迪士尼的公主程式       
五、原型與故事原型 
為何要說故事?
什麼是故事?
故事與真實世界
故事的要素—角色、結構、形式
故事中的骨幹-劇情結構
故事的結構理論—普爾普理論
人類的心理地圖 
六、說故事的藝術     
「故事」論述的是原理,而不是規則
「故事」論述的是永恆、普遍的形式,而不是公式
「故事」討論的是原型,而不是陳腔濫調
「故事」論述的是全面徹底、始終如一,而不是捷徑
「故事」論述的是如何精通這門藝術,而不是如何揣摩市場行情
「故事」論述的是對觀眾的尊重,而不是對觀眾的鄙視
「故事」陳述的是獨創,而不是複製
故事的價值 
Part 2:應用篇:從窠臼掙脫與創造     
七、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
一段歷史,三個故事-魯迅的三角關係
改變魯迅一生的畫面
世代交替—風起雲湧的時代
平凡的靈魂也痛苦—朱安
一百年前的犀利小三—許廣平
《傷逝》—一個充滿悔恨與悲哀的男人
在革命時代的不同人生
創造新故事 
八、生生不息:角色轉化與跨界    
關於〈色‧戒〉
《民國女子》—胡蘭成與張愛玲
另一頁歷史—鄭蘋如與丁默邨
〈色‧戒〉—王佳芝與易先生
也是《色‧戒》—王佳芝與易默成
不同脈絡下的《色‧戒》-張愛玲與李安
鄭蘋如,張愛玲,王佳芝 
九、傳統與個人天賦-〈石秀〉    
新與舊的並存   
互文性 
淺論《水滸傳》
金聖歎的疑惑   
施蟄存解開〈石秀〉之謎 
「互文性」就是故事原型與文化脈絡
十、創作者應有的態度—《鄭和1433》      
淺談鄭和下西洋(1371-1435)  
為自己航行—《鄭和1433》      
超越文化脈絡—羅伯‧威爾森的《鄭和1433》      
創作者應有的態度—劉勰的《文心雕龍》       
從寫意到寫實       
繁花盛開,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尾聲:說自己的故事,走自己的路       
附錄:課程簡介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是缺點還是優點
是缺點還是優點

2024-07-24

通往成功的道路
通往成功的道路

2024-09-18

與智者同行  會不同凡響
與智者同行 會不同凡響

2024-11-13

跨領域學習
跨領域學習

2024-10-16

不論何時何地  常保Day One熱情
不論何時何地 常保Day One熱情

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