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畢業的劉品均懷抱著電影夢,投入製片工作。沒有學歷背景及人脈經驗的她,擠進李安導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團隊,並進入美國電影學院深造,今年,更在美國紐約重量級影展中嶄露頭角。
在翠貝卡影展上,李安特地留下來欣賞劉品均的電影,對她表示肯定。
今年美國紐約翠貝卡影展,入圍的競賽短片名單中,電影《背道而馳》(Contrapelo)製片人劉品均是來自台灣的新面孔。她打敗三千多部來自各國的參賽短片,甚至讓李安導演也主動留下來觀看。
翠貝卡影展是許多新電影人想要嶄露頭角的重要影展,二十九歲的劉品均以畢業後第一部作品就入圍,引起各界關注。尤其,她是台大社會系,非科班出身、沒有背景,甚至選擇很少被看見的「製片」,投入電影圈工作,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劉品均大三那一年,開始思索未來。她曾想過考公職,也嘗試學攝影,甚至在星巴克打工,當到值班經理,體驗各種可能性,因為她要做自己有熱情的事。「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才會有熱情、動力。」劉品均說。
某次參與世新大學電影系的畢業製作,擔任工作人員,那是劉品均第一次了解電影從無到有的過程。她發現,「雖然幕前的演員、導演備受矚目,但幕後有一群人支撐著整部電影,製片正是領導整個團隊的核心人物。」
劉品均回想自己求學過程,一路參與童軍活動、籃球隊等,在團隊中她也總是扮演領導、協調的角色,就像製片一樣,「原來,我擅長這樣的事情。」她說。
當同學畢業後選擇公職或成為上班族,劉品均把自己丟到陌生領域,在春天廣告當起製作助理;接著又加入電視劇《痞子英雄》劇組。
經過廣告、電視的經驗,劉品均發現自己還是喜歡電影,可以完整的說一個故事。為了更好的學習,也為了拓展視野,劉品均決定出國留學。「對我有熱情的事,就主動爭取,沒有給自己太多退路。」她說。
第一年申請學校,雖然獲得幾所學校的許可,但並不知名。劉品均多給自己一年,而這一年也讓她有機會加入李安的團隊。
在等待學校申請的過程,劉品均主動爭取美國籍導演馬克賈瑞執導的《台灣牡蠣》(Taiwan Oyster),擔任翻譯工作。「我想藉此磨練英文,之後念書可以更快進入狀況。」劉品均說。
直到二○一一年,李安團隊在台中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徵求中英文流利,又了解電影的人,劉品均帶著《台灣牡蠣》的經驗,幸運地擔任製作助理。「我替現場來自美國的五位工作人員,以及九位台灣工作人員翻譯,一個對講機講英文,一個對講機講中文,每天都工作十二到十四個小時,很累,但看到這麼大規模的國際團隊,對我是很大的鼓舞。」劉品均說。
「我後來選擇合作的導演,也會以李安導演的個性為範本,不是每位導演都能體認電影的成功並非來自一人,而是團隊。」劉品均說。也因為參與《少年Pi》製作團隊的經驗,讓她成功申請到美國電影學院,前進好萊塢。
劉品均的畢業作品《Way in Rye》是該屆作品中,一開始就被認為最難完成的,但「別人愈說不可能,我就愈想要證明可以。」最後成果讓同學、老師熱烈討論,更晉級「學生奧斯卡」的競賽片,有機會問鼎奧斯卡。
這部描述二次大戰俄羅斯的電影,要呈現出俄羅斯山林裡的四季場景,有下雪也有雨天,開拍前幾乎每個人都對劉品均說不可能拍成,除了經費上限制,「在南加州也很難找到俄羅斯針葉林的場景,還要下雪!」劉品均的同班同學、也是來自台灣的劉宛玲說。
「一般製片會先問值不值得,但品均會做好準備,全力以赴。」劉宛玲說,製片是最吃力不討好的角色,但劉品均很享受在片場裡穿梭,跟團隊站在一起的感覺。
向來勇於挑戰的劉品均,畢業後選擇與她的導演以及製片搭檔成立公司。「在美國擔任獨立製片,競爭很大,很辛苦,但會是最好的磨練。」劉品均說,入圍翠貝卡影展是對她電影之路的肯定,未來希望能拍出叫好也叫座,有影響力的作品。
劉品均
出生:1985年
學歷:美國電影學院藝術碩士、台灣大學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