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感恩脆弱,才能享樂當下!

感恩脆弱,才能享樂當下!

2014-03-03 10:18

在深切匱乏感的文化中,大家老是覺得不夠放心、不夠確定、不夠肯定,所以高興的時候會感覺「事情肯定沒那麼簡單」。我問受訪者什麼是他們最脆弱的經驗,我沒料想到「喜樂」竟然會出現在他們的回答之中。我有預期到會聽見恐懼和自卑,但沒想到會是生命中的幸福時刻。

脆弱的防衛盾牌:打預防針

由於我專門研究自卑、恐懼、脆弱等情緒,所以我沒料到有一天我會告訴大家,探索喜樂的概念竟然會徹底顛覆我的專業和私生活,但這千真萬確。事實上,研究這種感覺幾年後,我會說「喜樂」可能是最難真正感受的情感,為什麼?因為當我們無法展現脆弱,或沒有意願展現脆弱時,喜樂就會變成一種我們戒慎恐懼的情感。小時候我們是滿心歡喜地去快樂,後來不知不覺中,我們逐漸對喜樂產生不祥的預感,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事,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只知道我們渴望生活中有更多的幸福。我們不快樂。

在深切匱乏感的文化中,大家老是覺得不夠放心、不夠確定、不夠肯定,所以高興的時候會感覺「事情肯定沒那麼簡單」。我們早上起床以後心想:「工作順利,家人健康,沒什麼重大危機,房子堅固,我在運動,感覺很好……噢,該死,這不太對勁,很不對勁,樂極一定會生悲。」

又或者,當我們獲得升遷時,第一個想法是:「事情太順利就一定不是真的,這裡面肯定有什麼玄機。」發現自己懷孕了,心想:「我的女兒現在健康快樂,所以這一胎肯定會出什麼狀況,反正我就是有不祥的預感。」全家第一次去度假,你一點也不興奮,而是心想萬一墜機或沉船了該怎麼辦。

「我們老是在等著另一隻鞋落地」(意指「未爆彈」),這個片語源自於一九○○年代初期,那時的新移民蜂擁到城市裡,擠身在廉價狹小的租屋內,可以清楚聽到樓上鄰居夜晚把鞋子脫下來的聲音。當你聽到第一隻鞋子落地,就會等待另一隻鞋的落地的聲音。即使如今的世界在很多方面都比二十世紀初期安全多了,我們也比那年代的人長壽多了,我們卻覺得現在冒的風險比以前還多。我們現在把另一隻鞋想像成可怕的東西,例如恐怖攻擊、天災、超市爆發大腸桿菌疫情、校園槍擊事件等等。

我問受訪者什麼是他們最脆弱的經驗,我沒料想到「喜樂」竟然會出現在他們的回答之中。我有預期到會聽見恐懼和自卑,但沒想到會是生命中的幸福時刻。當大家分享下面的例子是他們最脆弱的時刻,我嚇了一跳:

 站在一旁看著孩子熟睡
 承認自己有多愛我先生(或太太)
 知道自己做得多棒
 熱愛我的工作
 和父母相處的時光
 看著父母和自己的小孩相處
 想到自己和男朋友的感情
 參與和投入
 病痛減輕
 懷孕
 升遷
 快樂
 陷入愛情

聽到這些回答時,我不僅嚇了一跳,也知道這下麻煩大了。

在我二○○七年崩潰心靈覺醒以前,「打預防針」其實是我無意間常穿戴的盔甲之一。當我第一次把脆弱和受訪者提到喜樂的時刻連結在一起,我幾乎無法呼吸。我總是以為預想災難發生及如何因應,只是我個人的小秘密。我以為只有我會站著看孩子熟睡,前一秒充滿了愛,下一秒卻想像他們出了什麼可怕的事。我曾以為只有我會去想像自己發生車禍,然後去演練和警察間的可怕通話。

我第一次聽到的故事,是一位快五十歲的婦女分享的:「我以前會想著每件事,然後去預期可能發生的最慘狀況。」她告訴我,「我會真的去預想最慘的狀況,然後試圖掌控一切結果。我女兒申請到夢寐以求的大學時,我心想她離家那麼遠肯定會出事。所以上大學前的那個暑假,我一直說服她唸附近的大學就好,那樣做粉碎了她的信心,也完全抹煞了那年暑假的快樂。那是一次痛苦的教訓。現在的我只會暗中祈禱,心存感激,卯足全力把災難的想像拋到腦後。可惜,我已經把這種負面想法傳給我女兒了,她現在愈來愈怕嘗試新事物,尤其當一切都好的時候,她會說她不想『自找麻煩』。」

一位六十出頭的男性告訴我:「我曾經認為過日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先去預期最糟的情況,那樣一來,萬一出事了,我已經做好準備。如果沒發生什麼事,還可以得到意外的驚喜。後來我和太太出了車禍,我太太不幸喪生,不用說,預期最糟狀況根本沒讓我做好心理準備,更慘的是,我現在仍然會想到我們共有的美好回憶,然後難過自己當時沒有盡情享受那一刻。我對她的承諾是,現在我要盡情享受每一刻。我只希望她還活著,因為我知道怎樣才是對的了。」
這些故事說明,用打預防針來減低脆弱感,其實只是在「預先排演悲劇」到「處於徹底絕望」之間尋求落點。有些人就像第一位女士那樣,馬上聯想到最糟的情境,內心的快樂近乎蕩然無存,寧可永遠處在失望的情境中。另一些人則是從來沒快樂過,寧可永遠抱持絕望的心態。他們是這樣說的:「寧可一直活在絕望之中,也不想感到失望。跟一開始就活在絕望之中比較起來,落入失望中再爬出來,感覺會更加脆弱。絕望地活著,雖然犧牲了快樂,但總不會那麼痛苦。

「預先排演悲劇」和「處於徹底絕望」這兩種極端,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想要沉浸在生命的喜悅時刻,就需要展現脆弱。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站在熟睡的孩子身邊,心想:「我好愛你,愛到幾乎喘不過氣。」但是當下腦中又突然閃過孩子出事的可怕影像,你並沒有發瘋,也不是唯一有那種想法的人。我訪問的家長中,約有八成坦言他們也有那樣的經驗。同樣的比例也適用在多年來我演講或共事過的上千位家長身上。為什麼?我們這是在做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一旦我們把脆弱和喜樂連結在一起,答案就顯而易見了:我們想在脆弱來襲前先下手為強,我們不想遭到痛苦突襲,不想猝不及防,所以乾脆先排練自己遭到擊垮的樣子,或是選擇永抱失望,從不脫離絕望的狀態。

對預先排演悲劇的人來說,在樂不可支的當下,腦中突然閃過悲劇影像是有原因的。當我們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地閃躲脆弱的感覺時,我們同時也無法坦然接納喜樂,以及喜樂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和情緒衝擊。很多人甚至會有一種生理反應――「肉麻或渾身不對勁」的感覺。我們渴望有更多的幸福,但同時也無法忍受自己脆弱。

我們的文化也助長了這種充滿不祥預感的排練:我們的腦中大多有許多可怕影像的存檔,每當我們必須對抗脆弱的感覺時,腦中存檔馬上一閃而過。我常問聽眾,過去一週內是否看過任何暴力影像,通常約兩成的聽眾會舉手。接著我改變問法:「過去一週看過電視新聞、《CSI犯罪現場》、《重返犯罪現場》(NCIS)、《法網遊龍》(Law & Order)、《尋骨線索》(Bones)或電視上任何犯罪影集的請舉手。」這時約有八到九成的聽眾會舉手,我們腦中的影像,讓我們能瞬間啟動打預防針的機制。

我們是視覺的動物,會相信、吸收、記憶看到的東西。我記得最近和史蒂夫及孩子們開車前往聖安東尼奧共度長週末。查理表演他在幼稚園學到的笑話,大家都哈哈大笑,連他姐姐也笑了。我心中開始充滿喜樂的感受,但是下一秒鐘,那個老是跟著喜樂出場的脆弱感又出現了,我不禁打了個冷顫,想到新聞畫面中一台休旅車在10號州際公路上翻覆,兩個空盪的車位拋出車外,擱在車邊。我突然從大笑轉為恐慌,不禁脫口說出:「史蒂夫,開慢點。」他一臉不解地看著我說:「我們正卡在車陣中。」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學習感恩

即使是已經學會全心投入喜樂的感受,並且能夠擁抱那些經驗的人,也會遇到經常伴隨喜樂出現的脆弱不安感。我們才剛剛學會如何把它當成一種提醒,而不是警訊。對我來說,最意外(同時改變我人生)的差別在於那種提醒的性質:對擁抱那些經驗的人來說,伴隨喜樂而來的脆弱感,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心存感念,確定我們對眼前的人、眼前的美、跟他人的連結或當下的片刻充滿感恩。

資料顯示,感恩,是破解打預防針心態的方式。事實上,每位盡情享受生命喜樂的受訪者都談到感恩的重要。感恩與喜樂的關連性,在資料中非常普遍,所以身為一位研究者,我承諾每次談到喜樂時,一定也要談到感恩。

令我意外的不僅是喜樂和感恩的關連而已,我也驚訝地發現受訪者經常提到,喜樂和感恩是一種心靈的練習,讓人更相信人際關係的緊密相連,以及超越人類的宏大力量。他們的故事和描述更進一步延伸,指向幸福和喜樂的明顯差異。受訪者形容幸福是和情境有關的情緒,喜樂則是投入世界的心靈方式,和感恩有關。雖然一開始喜樂和脆弱的關連性讓我嚇了一跳,但現在我完全明白箇中道理了,也知道為什麼感恩是破解打預防針的方式。

匱乏和恐懼導致我們先打預防針,我們擔心喜樂的感受不足、無法持久,或是擔心接下來陷入失望(或任何其他感受)時難以適應。我們學到盡情歡樂後難免失望,甚至樂極生悲。我們也對自我價值感到懷疑,既然我們有不足,有缺點,是否有資格快樂?那些挨餓的孩童和飽受戰爭蹂躪的地區該怎麼辦?我們憑什麼快樂?

如果匱乏的相反是足夠,那麼實踐感恩,就是承認知足,承認我們已經夠好了。我用「實踐」這個字眼,是因為受訪者提到具體的感恩,不單是心存感念而已。事實上,他們還舉了感恩的實例,包括寫感恩日誌、設置感恩罐以收集家人的感恩心得。

其實,我從經歷過沉痛失落的人,或者走過嚴重創傷的人身上,學到最多表達感恩的方式,也學到匱乏與喜樂的感受在脆弱中所呈現的關係。這些人之中,有人經歷喪子之痛,有人的摯親或摯愛病危,有人是種族屠殺或心靈創傷的倖存者。大家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是:「你常和人談脆弱,聆聽大家內心最黑暗的掙扎,難道不會感到憂鬱嗎?」我的回答是:「從來不會。」因為我從那些勇敢分享內心掙扎的人身上所學到自我價值、自我復原和人生喜樂,比從研究的其他部分學到的還要多。

我從那些曾經身陷悲傷和黑暗的人身上,學到三個有關喜樂和光明的啟示,那三個啟示是我這一生有幸獲得的最大禮物:
1. 喜樂來自平凡的時刻。
當我們汲汲營營地追求非凡時,就可能錯失生命的喜樂。匱乏文化可能讓我們害怕過著渺小、平凡的生活,但是當你和失去過很多的人談過以後,你會清楚明白人生的喜樂無常。每一位對我透露他失去過什麼的人,在提到他們最懷念的事情時,說的都是平凡的時刻。「如果我下樓的時候,能再看到我先生坐在桌邊,一邊看報一邊咒罵就好了……」、「如果我能再聽到我兒子在後院咯咯笑就好了……」、「我媽給我傳過超瘋狂的簡訊,她從來不知道怎麼用手機,但我現在願意付出一切來換她一次簡訊。」

2. 珍惜你所擁有的。
我問經歷過不幸的人,要如何對受折磨的人培養及展現更多的同情,他們的回答總是一樣:不要因為我失去孩子,你就避談孩子帶來的喜樂。別把擁有,視為理所當然,應該要慶幸自己擁有這些。你擁有這些並沒有錯,應該心存感念,並且跟別人分享這份感念。你父母健康嗎?你應該為他們健健康康的感到非常開心,讓他們知道他們對你有多重要。看重你擁有的,就是尊重我失去的。

3. 別再浪費喜樂的片刻了。
我們無法為生命中的不幸與失去預作準備,當我們把每一次喜樂的時刻都拿來排練絕望時,反而降低了自我復原的能力。沒錯,盡情歡樂可能令人不安,提心吊膽,也感到脆弱,但是每次我們讓自己感受喜樂,沉浸在快樂中,就是在培養從傷痛中自我復原的能力,和對生命的希望。喜樂變成我們的一部分,當不幸真的發生時(確實會發生),我們會更堅強。

我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瞭解並融會貫通這些資訊,並開始練習感恩。相反的,艾倫似乎天生就很懂得肯定及擁有喜樂的重要性。她唸小學一年級時,某天我們一起蹺班蹺課,到公園度過一整個下午。我們有段時間坐在船上,把家裡帶來的走味麵包拿來餵鴨子,後來我發現她不再踩小船的踏板,動也不動地坐在位子上,雙手捧著麵包袋,頭往後仰,閉上雙眼。陽光灑在她仰望的臉上,她露出平靜的微笑。當下,她展現的靜美和脆弱感動了我,讓我幾乎無法呼吸。

我足足看了她一分鐘,但是後來她完全沒動時,我開始有點緊張,「艾倫?親愛的,妳還好嗎?」
她泛開笑容,睜開雙眼,看著我說:「媽,我很好,我只是在拍下印象記憶。」
我從來沒聽過印象記憶,但我喜歡那個說法,「那是什麼意思?」
「噢,印象記憶是我真的非常快樂時,在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我閉上眼睛,拍下記憶照片,等我難過、害怕或孤獨的時候,就可以回顧這些印象記憶。」

我不像當時六歲的女兒那麼能言善道或泰然自若,但我一直在學習。我還是無法那樣自然而然地心懷感念。體驗生命的喜樂時,我還是會感受到脆弱襲來,但我現在學會直接說出:「我覺得好怕,覺得自己好脆弱,不過我對 充滿了感激。」

好吧,對話中突然冒出這句話可能很怪,但是那總比老想著大難臨頭和控制狀況好多了。最近,史蒂夫告訴我,他想在我出差時,帶孩子去他們家族位於賓州的農場。我當下覺得那是很好的主意,但後來又馬上胡思亂想:「噢,天啊,我不能讓他們在我不在的時候去搭飛機,萬一出事怎麼辦?」不過,我沒有想吵架,也沒有妄下斷語,或是用莫名的恐懼去編個理由來推翻那個想法(例如「那個主意不好,現在機票好貴」或者「你們很自私耶,我也想去」),我只是說:「我覺得好怕,覺得自己好脆弱,不過孩子能和你一起探索野外,我心存感激。」

史蒂夫露出微笑,他很清楚我的練習,也知道我這麼說是真心的。我在生活中真正去實踐「不打預防針」的研究之前,一直不知道要如何克服那種即刻出現的脆弱感受,我不知道該如何從恐懼進展到真正去感受,再進展到我最想要的「充滿感恩的喜樂」。 (本文選自第四章,陳若雲整理)
 
 
作者︰布芮尼.布朗 (Brene Brown Ph. D.)
知名學者、暢銷書作家,是認證的社工師(LMSW),也是休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的研究教授。她花了十二年時間研究人類心靈的脆弱、勇氣、價值感以及自卑感。研究結果被歐普拉、CNN、ABC、NBC、美國公共電視網、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廣泛報導。
  
2008年,她成為休士頓酗酒與藥物防治學會的行為健康常駐學者。她的文章經常出現在《Self》雜誌、《ELLE 雜誌》、《REAL SIMPLE雜誌》、《Prevention女性健康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Mind雜誌》以及美國許多報紙上。她也是美國各地廣播節目時常邀請的對象,並被《休士頓女性雜誌》指名為「2009年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布芮尼.布朗2010年在TEDxHouston的演說:「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Vulnerability)是TED網站上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已超過一千萬人次觀看,並引起廣大的迴響。布芮尼的著作都是暢銷書,除了《脆弱的力量》這本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外,她還著有《不完美的禮物》(2013,心靈工坊)及《讓自己更好》I Thought It Was Just Me (but it isn't)(書名暫定,2014年,馬可孛羅出版)。布芮尼目前與丈夫及兩個孩子定居德州休士頓。
 
網站:www.brenebrown.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brenebrown?fref=tsTwitter:www.twitter.com/BreneBrown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 (2013年9月)
 
書名:脆弱的力量 
 
  
 
目錄:                     
 
前言
何謂脆弱的力量
 
簡介
我的競技場冒險
 
第一章 永遠不夠:檢討「永不知足」的文化
1從脆弱的角度,解析那些自以為是的人
2永不知足:問題出在「永遠不夠」
3永不知足的原因
 
第二章 破解脆弱的迷思
1迷思一:「脆弱等於軟弱。」
2迷思二:「我不展現脆弱。」
3迷思三:脆弱就是毫無保留
4迷思四:我們可以「一個人」
 
第三章 瞭解與克服自卑(又稱「打怪練功」)
1什麼是自卑,為什麼那麼難以啟齒?
2分辨自卑、內疚、羞辱和尷尬等等情緒的不同
3我懂了,自卑是壞事,所以該怎麼辦?
4網與箱:男女的自卑有何差異
5女性自卑的大網
6男性的自卑體驗
7別管幕後藏鏡人
8發飆或冷戰
9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
10非關肥肉:男女、性愛和身體意象
11話一出口,覆水難收
12活回真實的自己
 
第四章 防衛脆弱的武器
1告訴自己「已經夠好了」
 
2常見的脆弱防衛方法
l         第一面防衛盾牌:打預防針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學習感恩
l         第二面防衛盾牌:完美主義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欣賞自己的不完美
l         第三面防衛盾牌:自我麻痺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設定底線,尋求安心及修養心靈
——關照與修養心靈
 
3比較不常見的防衛盾牌
l         其他防衛盾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重新定義成功,重新接納脆弱,並尋求支持
——創傷與脆弱的力量
l         其他防衛盾牌:盡情宣洩
l         其他防衛盾牌:強力放送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釐清意圖,設定底線,培養連結
l         其他防衛盾牌:強迫注目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質疑意圖
l         其他防衛盾牌:迂迴蛇行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在場,注意,前進
l         其他防衛盾牌:憤世嫉俗、大肆批評、冷言冷語、殘酷無情
——如何展現脆弱的力量?戰戰兢兢、克服自卑、確實檢查
 
第五章 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培養改變,消弭鴻溝
1當策略遇上文化
2想要,但做不到:產生抽離的分界
 
第六章 破壞性投入:讓教育和職場重新人性化起來
1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領導人要面對的挑戰
2發現與克服自卑
3自卑已經滲入文化的種種跡象
4怪罪他人
5粉飾太平的文化
6透過意見反饋,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7站在同一邊
8展現脆弱的勇氣
 
第七章 全心投入的教養法:放膽去做孩子的榜樣
1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如何教養子女?
2瞭解與克服自卑
3如何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支持孩子不如相互支持
4如何跨過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了解「融入」和「歸屬」的不同
5展現脆弱的勇氣
 
結語
附錄:讓信任浮現:紮根理論和我的研究流程
附注      

延伸閱讀

膝下無子女,新竹110歲人瑞繼承2千萬土地卻人間蒸發!積欠45萬地價稅,稅務局一招討回
膝下無子女,新竹110歲人瑞繼承2千萬土地卻人間蒸發!積欠45萬地價稅,稅務局一招討回

2023-11-26

地價稅率差4倍!5條件符合「自用住宅」,這天前快申請...戶籍遷出變空戶能申請?逾期罰多少錢
地價稅率差4倍!5條件符合「自用住宅」,這天前快申請...戶籍遷出變空戶能申請?逾期罰多少錢

2023-09-13

2024地價稅開徵,怎麼繳回饋比較多?悠遊付、台灣Pay...電子支付還能抽獎,優惠一次看
2024地價稅開徵,怎麼繳回饋比較多?悠遊付、台灣Pay...電子支付還能抽獎,優惠一次看

2024-10-25

11月地價稅開徵》戶籍要掛1年,才能申請「自用住宅」?地價稅你該懂的6節稅重點
11月地價稅開徵》戶籍要掛1年,才能申請「自用住宅」?地價稅你該懂的6節稅重點

2021-11-30

名下6間房,如何省地價稅?國稅局教你突破「自用住宅用地一處」限制:6間都享優惠稅率「這天前快申請」
名下6間房,如何省地價稅?國稅局教你突破「自用住宅用地一處」限制:6間都享優惠稅率「這天前快申請」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