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具備創新能力,發明文字、網路等工具,但是關於思考術,人類或許應該向猴子多學習,從中找到突破自己的方法。
這兩種智慧有什麼差別?以作家九把刀為例,他是有街頭智慧的人,沒有讀過戲劇,只是因為愛看電影;電影看多了,就會寫劇本、當導演。雖然,第一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拍攝手法上受到一些「專家」批評;但是,這部電影就是賣座!因為他有街頭智慧,知道街頭的人要看什麼電影。還有一種擁有讀書智慧的人,在戲劇學校學了一百多個學分,因為太用功,畢業後反而忘了如何寫電影。
讀書智慧靠的是讀書與記憶,街頭智慧要的是觀察與詮釋;兩者都很重要。質性研究,就在訓練你觀察與詮釋的能力。愛讀書的人喜歡整理重點,因為方便記憶與考試;在街頭混的人愛聽故事與新聞,總是能從故事、新聞中詮釋出機會與意義。所以,讀書人愛用power point來整理重點,市井小民則不會。
碩、博士論文基本上包括研究問題、文獻、模型方法、數據分析、結論五章。如果一分鐘之內,你能在街頭不用投影片與人談論你的論文,那麼,你就抓到重點了,這就是街頭智慧。如果,你花了三十分鐘還簡報不完,恭喜你,我很確定,你有讀書智慧!
累積素質 而非讀多少
累積素質 而非讀多少
人類有個很奇妙的教育制度,就是從出生到步入社會,總共要受教育近二十年;不過在步入社會的一剎那,又把過去二十年所學的忘得差不多。我們不斷地讀書,也不斷地忘記所讀,但是所累積下來的素質,卻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大學考試的那一天,是許多人這輩子知識含量最高的時刻,但是薪水可能也是這輩子最低的。一位CEO在工作幾十年後,你千萬不要高估他的知識,但是更不要低估他的智慧與素質;讓他能當上CEO的,不只是靠知識,更是靠素質。
那麼,素質要如何培養?我覺得有士大夫與學徒兩種途徑。士大夫主張「學以致用」,先學,學會了再想怎麼用。這種制度很好,因為學的夠廣,未來的眼界也夠寬。不過,因為什麼都學,不知學這些要幹什麼,所以興趣缺缺,學習須先有「用」學習,須先有目標。
另一條路徑是學徒制,在做中學,是「用以致學」,先用,覺得不足,才開始學。這種制度很務實,方向明確;不過,卻也因為方向太過局限,不容易放大格局。許多創業家都在大學休學,他們喜歡實用,等小有成就之後,再聘用士大夫,也能創造大格局。
現在的MBA教育制度,大概可以呼應這兩種訓練管理素質的途徑。正規的碩士班擁有良好的大學成績,他們愛讀書,所以飽讀詩書;等畢業後找到工作,才發現許多該學的還沒有學;不過,因為很會學習,只要態度良好,還是可以快速學會職場專業。
還有一種EMBA教育,多半是在職場上已經做了十幾年,發現不足而回到學校,是一種用以致學。吳寶春先生是典型技職教育的典範,從小作學徒,作到世界冠軍、開了麵包店,發現管理素養不夠,希望回到學校讀書,是一種「用而後知不足」,在做中學,可以算是一種技職教育。
(本文選自曲一、曲三‧孫蓉萍整理)
為什麼猴子不需要戴眼鏡? ─街頭智慧(street smart)與讀書智慧(book smart)的思考術
為什麼猴子不需要戴眼鏡? ─街頭智慧(street smart)與讀書智慧(book smart)的思考術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現任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曾任管理學院院長、學務長、資訊管理系主任、電子商務中心主任等職。著有百餘篇學術期刊論文,獲頒台灣科大傑出研究獎,並獲得管科會呂鳳章管理獎章及列名於美國名人錄。為台灣電子商務專家,受邀在阿里巴巴網商大會與馬雲同台演講,並擔任十佳網商評委與慈云匯最受歡迎「思享家」。
出版:經濟日報出版(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