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甜點師傅淺見欣則在法國向最佳工藝師習藝十餘年,一心希望用甜點帶來幸福感。他融合東西文化的優點,靠甜點做一位稱職的文化交流大使。
在多位應邀來台的日本頂級甜點師傅中,淺見欣則的感觸特別深刻。因為今年年中從法國回到日本發展的他,十三年來一直在作品中融入東西文化的精髓,也同時征服法國和日本人的味蕾,對於利用甜點推動人民交流,經驗豐富。
二○一一年,淺見在法國MOF(最佳工藝師)冰品項目中進入最後決賽。熟悉法國美食的自由作家池地惠理指出:「MOF對法國廚師都是高難度的挑戰。」主辦單位要看的不只是技術,還要審評「理論」,要求師傅提出數十頁論文;而且從初選開始,大約要花上一年,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競賽,對身心都造成沉重負荷。淺見能有如此傲人的成績,主要歸功於在法國甜點坊工作,練就了一身好本領。
圓一個夢 遠赴法國習藝,一待十三年
淺見去法國習藝的原因,是為了「圓夢」。他說:「我叔叔是新大谷飯店的料理長,地位崇高,讓我對這樣的工作有一份憧憬。而且我從小住的地方靠近山腳下,祖母和媽媽會就近採摘附近的水果、栗子等作物製成點心,我會幫她們的忙,只是當時還沒確定要走廚師這條路。」
高中畢業前,淺見必須決定要上一般大學、專校,或開始工作。原本一度猶豫的他,到東京製菓學校體驗後,終於決定讀這所學校,立志當一位甜點師傅。淺見回憶:「當時我做了泡芙,發現甜點可以說是快樂的代名詞;因為你送甜點給別人,對方一定會很高興。」淺見是這樣定義甜點的:「它能激勵人心,也能讓每個人的心中湧起一股暖意。」
改變淺見人生的,是二十三歲的一場比賽。一九九九年,他在日本一場大型蛋糕比賽中獲得優勝,獎品是到法國等歐洲四國研習,「我開始想到國外,到國際知名的甜點聖地好好學習。」他為了圓夢前進法國,這一待,就是十三年。
二十四歲的淺見到了法國,因為語言不通,前半年非常痛苦,但他並未因此走捷徑。「我剛開始的工作地點位於法國比較偏遠的地區,兩年內幾乎沒機會和日本人接觸。無論是租房子或到銀行開戶等生活大小事,一定要和當地人溝通,逼得自己不得不學好法文!」
不過他也立刻轉念思考,「我想,既然好不容易到了法國,如果還吃拉麵、和日本人聊天、看日本的資訊,那就失去了去法國進修的意義。」經過大約半年的痛苦期,淺見決定認真地邂逅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吸收不同的文化。
來到法國的第三年,淺見到位於史特拉斯堡的甜點坊Kubler擔任甜點師傅。在法國,若要被稱為「甜點店」,不只要有製作甜點的能力,還必須能夠料理巧克力、冰淇淋等;Kubler的負責人不僅都能精通,更曾得到最佳工藝師殊榮。而淺見在這兩年的修練期間,也積極向自己的老闆學習了許多先前未曾接觸過的料理技巧,同時也體會了歐洲與日本的文化差異,從中融會貫通,轉換為自己的特色。
「法國人善於發揮創意,日本人則擅長細節。」他解釋,法國每個地方的材料有自己的風味,而且注重「季節感」,因此法國人善於以創意運用不同食材打造全新口感;而創意的本質,則是來自於「自我主張」,「歐洲人獨立思考、勇敢表達的特質,其實對我發想創意也很有幫助。」淺見說。
他隨口舉例:「看到桌上擺著一個玻璃杯裡裝著花,我就會開始想:這朵花的花瓣如果用糖,可以怎麼做?如果用巧克力要怎麼做?我可以用什麼材料做成一個這樣的杯子?」在法國,他常利用休假時間,到大自然看紅葉、到百貨公司感受最新流行時尚,刺激思考。
幸福大使 謙遜傾聽批評,散播幸福感
日本人向來以心思細膩著稱,這項特質非常適合應用在甜點製作上。開設蕾蜜朵菓子工房的林婉玉,這次因日本甜點蛋糕大展,協助淺見製作冰淇淋聖代,近距離觀察之後,讓她完全折服於淺見的「細節力」。
「我們九點開始工作,但是他八點就會到現場,先確認各項材料、設備等都沒有問題。製作冰淇淋的機器在攪拌時,他一定親自在旁邊觀察,考量會場的溫度等外部因素,憑自己的經驗,讓冰淇淋攪拌到最佳狀態時關掉電源。冰淇淋裝到保鮮盒前,也會細心地先冷卻保鮮盒。」這些都是小動作,但嚴謹的態度,對林婉玉帶來很大的啟發。
設定目標讓淺見一步一腳印地有了今天的成就,目前在日本當甜點企業顧問,接下來的目標是三年內在日本開店;要達到這個目標,淺見認為要靠的不只是技術,更重要的是「人」。
「任何成敗,其實都歸因於『人』。人際關係好,才會有人教你技術;甜點做得好不好吃,要有人來告訴你,否則會流於自我感覺良好。例如每年舉辦巧克力大展時,我會在現場傾聽每位客人的感想。我衷心感謝每一位告訴我實話的人,不論是好吃或不好吃。」製作美味的甜點,看到人們幸福的笑容,就圓了淺見年少時的夢。
淺見欣則
出生:1976年
現職:YOSHINORI ASAMI代表董事
經歷:Kubler甜點主廚
學歷:東京製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