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夢想的參與者,如果在台灣有更多人,可以用一個不尋常的態度,和一個不尋常的高度來看待夢想,只要方向是對的,總有一天,想夢的人和敢夢的人都將美夢成真!
能夠認識一群有夢想的人,一直是我生活的最大動力。每當聽到每個人說自己的故事、自己想做的事時,內心總是會受到鼓舞,尤其是那股興致高昂、充滿熱情的眼神,無形中都影響到週遭的人。
因此,我常常在尋找「想夢的人」以及「敢夢的人」。
學生時代,常常聽一些前輩的演講,很多人在讀書時就已經立了一些方向,一步一腳印地朝目標前進,也有一些人抱有夢想,雖然沒辦法畢業後就實現,但總是在人生某個轉折點時,遇到了機會,於是成就了今天的故事。無論哪種方式,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想夢,而且要敢夢。
近幾年來,我有一些機會接觸年輕的學弟妹,最常問他們的問題就是:「你的夢想是什麼?」很多人第一時間都答不出來,或者想了很久,才模糊地說出一個答案。事實上,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但腦袋第一時間想到的事,其實就是你自己最真實的答案,只是可能不好意思說,或者無法清楚表達。
對我而言,我並不想知道每個人的答案,只是想要傳達一個意念,「夢想無論大小,跨出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時間慢慢地流逝,許多當年青澀的學弟妹,都已升到大四,準備展翅高飛,許多懵懵懂懂的臉孔,多了幾份自信及信念。有些人完成了國外志工的夢想,看到了世界另一個角落,也看到自己的未來;有些人走上舞台,開始學習用歌聲感動人心;有些人穩扎穩打,順利推甄上研究所,繼續新的學業及浩瀚的知識;當然也有人渾渾噩噩過了三年,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準備踏入職場。
這些人我其實都不是很熟,只是憑著當年的印象,依稀記得某些人曾經主動找我聊天,某些人曾經說了什麼話,或者從別的學弟妹身上得到這些人的近況,但值得提出的一點是,通常有主動告訴我夢想的人,幾乎都有順利完成。
這大概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諦吧!
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股蠢蠢欲動的聲音,它也許聽起來不切實際,也許只是癡人說夢,但無論生活如何,都不要忘記內心最真實的悸動。
來自花蓮的小倩,在台北奮鬥幾年後,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捨棄看似穩定的工作,來到一家咖啡店。她說每天能夠讓更多來花蓮的朋友更喜歡這裡,就是一件開心的事。熱情開朗的她,即使下班後也很樂意為新朋友服務,讓他們的旅程更加順利圓滿。
而另外有一群人,合資租了花蓮鳳林阿嬤的菸樓,一來為自己打造一個短期居住的「別墅」,二來為保存地方特色文化盡一點心力。發起人陳大哥說,阿嬤已經高齡八十多歲,這筆租金不僅可以養活自己,同時也讓老屋重新聚集人氣,菸樓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雖然已經很久沒使用,但特色建築還是值得後代子孫學習維護。
他們雖然並非長住於此,但至少一點小努力,保留了一絲希望。
想夢vs.敢夢,先有發想才有實踐,很多事情都無法一步登天,但沒有踏出第一步,更遑論要美夢成真。在如今網路發達的世界裡,很多事情已經不再只有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拿最近很紅的「看見台灣」電影為例,也是先有齊柏林導演的夢想,才有這麼多人的支持,甚至還透過網路號召,辦了一場戶外大型首映會。
吳念真導演在首映會上說:「對我來講,你們都是這部電影的參與者,在台灣很少有人,用一個不尋常的態度,和一個不尋常的高度,看我們的家。」
我想,這句話也許可以改成:
每個人都是夢想的參與者,如果在台灣有更多人,可以用一個不尋常的態度,和一個不尋常的高度來看待夢想,只要方向是對的,總有一天,想夢的人和敢夢的人都將美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