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人生不後悔 決勝13歲

人生不後悔 決勝13歲

方德琳

教育

攝影/劉咸昌

882期

2013-11-14 13:32

最新研究指出,人一生的成就與學校成績無關,而是取決於中學時期,是否擁有7項關鍵心理特質,這些特質也與智商無關,每個孩子都能透過學習、探索而來。未來的贏家不必樣樣100分,60分的中等生也能闖出一片天;父母與其勉強孩子拚高學歷,不如支持他們適性發展,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選擇,我不會去念博士。」新聞焦點人物雞排博士宋耿郎曾經如此感慨。可惜人生沒有「倒轉」鍵,不能重來的人生,要如何避免同樣的錯誤?

宋耿郎說,從小父母灌輸他用功讀書,將來一定有好工作的觀念;他一路念到研究所,好成績讓他以為得到全世界,待人傲慢也不自知。直到太太堅持離婚,他才發現世界不是只有成績而已;這個挫折打開新視野,他決定轉行賣雞排,踏上重新認識自己的路。


中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只逼念書沒有探索 博士生最後去賣雞排


如今,站在演講台上回顧過往,宋耿郎對年輕學子最衷心的建言就是:「適性發展。」他為了不想當兵,逃避就業一路往上讀,到頭來發現白白浪費好幾年時間。

這樣的例子對心理醫師王浩威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我的診療室裡有太多這種精英,甚至一路保送建中、台大電機的資優生,最後卻成為社會的逃兵。」他認為,固然有人抨擊雞排博士浪費教育資源,但就個人發展來說,他的例子很正面。「畢竟,轉行需要更大的勇氣,他選擇面對。」王浩威說。

類似雞排博士的現象,王浩威稱之為「晚熟」,這個現象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台灣也不例外。晚熟引發心理學界與教育學界關心。「為什麼越來越多青年人不肯接受挑戰,只想一路念書,甚至躲在家裡啃老?」而另一個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是,「相對於這些不肯面對真實社會的人,那什麼樣的人才願意接受挑戰,有勇氣克服困難,甚至最後有高成就?」

研究結果發現:一個人可能成為「啃老族」或「高成就」的分水嶺,就在中學時期;關鍵因素也不是成績好壞,而是中學時期是否有時間去自我探索,發現自己內在的動機。

王浩威說,早在一九七○年代,就曾經有一份調查追蹤所有哈佛醫學系畢業生的研究,他們發現,歷屆成績排在前五名的學生,幾乎都是一般醫院的主任或開業醫師,成就平平;但後來可以成為美國醫學界重要人物的,則看不出成績與成就的關聯性,反而與他們在學校時的社會參與,或社團活躍程度高度相關。
這項研究似乎讓人覺得「會玩的學生更有成就」,但為什麼會玩的人可以有高成就呢?

教育專家對這個謎題很感興趣,二○○二年,美國教育家列文(Dave Levin)和心理學家皮特森(Chris Peterson)合作實驗,目的就是要找出可預測未來高成就的能力,以及如何擁有這些能力。


成績越好將來成就越高?
七大心理能力才是關鍵 可透過學習而來


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有七項心理能力與未來成就高度相關,分別是:熱情、自我控制、好奇心、樂觀、毅力、感恩、社會智商。而這些特質與聰明才智的關聯很薄弱;換言之,智商(IQ)高的人不代表他就比較有毅力、樂觀與好奇心……。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成就與智商無關,而是與熱情、毅力……這些心理素質有關,那是不是天生有這些特質的人就占優勢呢?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些心理能力百分之百可以被塑造,是可以透過教育學習而來的。

「這些心理能力都與人的內在動機有關。」王浩威說。「我們稱之為自我探索,也是人從依賴邁向自我獨立最重要的一步。人要知道自己要什麼,決定要了之後,做出承諾,然後去克服困難,這一連串過程就是探索最重要的精神。」

探索,不只讓人從依賴走向獨立,真正進入大人世界,不至於躲在家裡靠父母。同時探索,也能學習到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經驗,擁有高成就該具備的心理能力。

在什麼都有的豐饒社會,自我探索更加重要。王浩威解釋,以前沒聽過大家談探索,也不會有啃老族,因為以前的人要脫離貧窮,追求經濟的動力很快轉換成內在動機,再怎麼不情願,也要為養活自己去工作。現在的人不一樣,父母給的經濟環境都不差,需要更符合自己內心需要的動機,才有辦法說服自己往前走。


自我探索為何這麼重要?
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才能應付未來變局


就像學習語文、鋼琴都有所謂的黃金期,學習自我探索也有關鍵期。十三歲,青春期階段,正是最敏感、最有效的時候。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醫師艾瑞克森(E.H.Erikson)分析,十三歲青春期正是人要完成自我價值統整的階段。在這之前,人只會想到自己,而且相信父母、師長權威;但從青春期起,青少年會開始思考未來的社會角色,急於尋找自己在社會的定位。

「這是一段漫長的探索期,需要花時間去檢視自己,思考未來;但對年輕人來說,在這階段找尋最適合他們野心、興趣的機會,是建立正確的生命方向所必須。」史丹佛青少年中心主任戴蒙(William Damon)在他的暢銷書《邁向目的之路》說。

面對這些研究成果,許多國家正在掀起中學教育的新變革,希望在最關鍵的時期導入更多的探索教育。

芬蘭的「教少學多」讓中學生花在課業的時數降低,每天平均約六到八小時,其他時間鼓勵青少年去參加活動,去企業實習;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也試圖透過新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人際關係中深度學習。他們的目的都是要釋放時間與空間,讓中學生有多元的人際往來,與社會做第一步接觸。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觀察,台灣也正興起一股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的趨勢,像是:解決問題、勇於接受挑戰、自動自發承擔責任等。這股風潮來自職場轉變。「以前只要關起門來用功讀書,得到一個學位,優勢可以持續很久。現在專業被整併得很快,誰知道五年後企業需要的人才是什麼?」企業人資已經察覺,只有具備內在動機、充滿活力的人,才能面對高度不確定的世界。

「帶著走」的能力愈來愈重要,但是這些能力需要家長「放手」,才可以學習,這考驗台灣絕大多數的家長,需要徹底改變觀念。


六十分的贏家
三個中等生 適性發展也能各擁一片天


金華國中家長會前會長,也曾經擔任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的符慧中,十多年前,三個小孩相繼讀國中;她的三個小孩功課並非頂尖,當時她就面臨多數家長一定會遇到的問題:該不該讓小孩去補習班,或找家教來幫忙?

並不了解探索教育理論的符慧中,當時決定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如今她三個小孩已經有兩個進入社會工作,各自在職場擁有一片天。即使國中成績排名末段班、後來決定念大安高工的老二李亞修,現在也成為建築師,在上海的李祖原事務所工作。

她笑說,自己等於做了一個中學生教育實驗,如今這個結果還算令人滿意。由於她曾為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祕書長,在教育界也有不少人請她演講分享經驗。

為什麼符慧中能丟開多數家長的焦慮,堅持不讓小孩補習?她說:「可能是因為自己學歷也不好,但生活過得還不錯,所以沒有特別覺得成績很重要。」

金華國中一個年級約有一千兩百名學生,符慧中的老大李杰修總成績排名約在三百多名;老二李亞修大概是七百多名,老三李艾修也差不多在七百多名。除了老大成績好一點外,其他都算中下。

李亞修回憶他的國中生活:「很快樂啊!如果是別的家長早就叫我去補習了;但我們家沒有,講好聽一點,我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是很民主,但其實就是很放任。」當時符慧中看到李亞修根本不愛念書,卻老是喜歡動手做東西,就決定不該讓他讀高中。

符慧中說:「我三個小孩進高中的方式都不同。老大李杰修用考試進入景文高中;老二李亞修則是推甄上大安高工;老三李艾修申請入學進入台北商專(現為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從升學精英角度看,這些都不是明星學校。


明星國中選念高職
發掘自己興趣所在 一路念到英國研究所


符慧中是金華國中第一個要推甄進大安高工的家長。她記得,由於每一所高中釋放給國中的推甄名額很有限,譬如:北一女給金華國中三十個名額,建中有三十個名額。學校為了公平起見,把家長聚集在大禮堂裡,各個學校名額就像一疊疊日曆一樣掛在牆上,學生按總成績排名依序去撕名額。

「我小孩七百多名,輪到我的時候,大安高工一張都還沒被撕過。」當她撕下大安高工第一張名額時,旁邊的老師一擁而上,告訴符慧中說,「不要那麼絕望,七百多名還是可以考上高中,幹嘛要去念大安高工呢?」

然而,進入大安高工建築科的李亞修,在其中發現自己真的很有興趣;為了學習更多的建築專業,他自己主動把課業補起來,自修英文,一路念到國外研究所。

符慧中開玩笑說:「現在成績最好的老大學歷反而只有大學畢業,當時成績很差的老二,反而讀到英國漢諾丁大學研究所。」然而不管學歷高低,「他們都過得很快樂,勇於接受挑戰也很熱愛工作。」符慧中話語裡滿是欣慰,畢竟現階段在台灣,能夠樂觀迎向未來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稀少。

李杰修目前是國內一家金融公司的基層幹部,正被公司訓練預計明年初派往俄羅斯。他已三十一歲,國內元智大學學士學歷,已有兩百萬元年薪,在同輩之中表現很突出。符慧中認為,不害怕外派,願意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拓荒,是李杰修在職場中最具競爭力的特質;而他認為,這與他從國中時期一路打籃球校隊有關。

 

符慧中(右二)讓她的三個小孩自己探索發展,他們也各自找到了出路。

符慧中(右二)讓她的三個小孩自己探索發展,他們也各自找到了出路。

 

他們,13歲時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符慧中三子女不拚成績  各自找到出路

 

老大  李杰修

13歲:學校籃球校隊,打到聯考前仍不放棄。

現在:年薪200萬,並勇於接受公司外派俄羅斯的挑戰。 

 

老二  李亞修 

13歲:不愛念書,愛自己做東西,進入大安高工讀建築。

現在:發現對建築的興趣,念到英國建築研究所,並以建築師為業。

 

老三  李艾修

13歲:每周請假一天擔任兒童節目外景主持。

現在:研究所剛畢業,期待進入傳播界。 


十二年國教錯了嗎?
探索教育初衷良善 只可惜執行細節偏了


短短十年,符慧中訝異世界變化之快。當時,周遭有一些家長急著讓孩子補英文,甚至送到美國當留學生,「但如今,外國人都要來學中文,這你當時怎麼料想得到。」

目前,台灣的中學教育也在進行大變革。符慧中認為,十二年國教的初衷是好的,讓國中生延緩三年面對升學壓力,給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這個方向才能培養出帶著走的能力,也才能符合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只可惜後來的執行細節偏了。」符慧中惋惜地說。

「十二年國教可以跳脫只重升學考試的陷阱,家長們應該把握這個機會。」親子專家李偉文提醒家中有國中生的家長。他說,從各國中學教育的新趨勢來看,讓國中生有課外的學習絕對必要,不應該讓他們把時間全花在考試補習上。

送去私立學校或補習班,用長時間密集的考試來壓迫學習,「勉強的學習,只會讓孩子失去動機與活力。」根據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的觀察,開始有家長認同國中生探索的重要。將來,若有更多的家長觀念改變了,國中教育可以在三、五年後有全新的面貌。

有好學歷就能有好工作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世界會變化得更快。回到一開始雞排博士對年輕人的忠告:「適性發展。」確實,在充滿挑戰的社會裡,只有找到自己清晰的目的與動機,才有激勵向前的資本。


13歲是發展心理能力關鍵期──人生各時期的人格發展任務與瓶頸


0~1歲 嬰兒期
人格發展任務:信任vs.不信任
若發展不順利,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6歲 學齡前兒童期
人格發展任務:自主行動vs.羞怯懷疑
若發展不順利,會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7~12歲 學齡兒童期
人格發展任務: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
若發展不順利,會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13~18歲 青春期
人格發展任務:自我價值統整vs.角色混淆
若發展不順利,生活會覺得無目的,徬徨迷失。困惑的青春期孩子,須經過一段摸索期,才能完成價值統整,困惑期結束於他們決定投入某個成人的社會角色(如某種職業)。摸索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挫折或承諾,都是培養心理能力的關鍵。
19~30歲 成年早期
人格發展任務:友愛親密vs.孤僻疏離 若發展不順利,將與社會疏離,時常感到寂寞孤獨。
 

資料來源:根據心理學界著名的艾瑞克森人格發展理論整理而來。他認為不同年齡階段都各自有主要的人格發展任務。
(整理:方德琳)

成就與智商無關
七大心理特質才是關鍵​


熱情:以興奮和能量迎接生命,會積極參與、激勵別人。
自我控制:對自己的感受和所作所為都加以節制,建立自我紀律。
好奇心:對新事物的體驗有興趣,找到讓自己著迷的東西。
樂觀:期待未來美好的一切,並且努力爭取。
毅力:不顧一切阻礙,完成任務。
感恩:能察覺機會與周遭的好事,並心懷感激。
社會智商:能察覺他人的動機與感覺,尊重別人感受,並知道如何結識別人。


資料來源:
1.此研究結果來自美國教育家列文(KIPP,知識就是力量計畫創辦人)與心理學家皮特森的研究。
2.每項心理能力的詳細說明來自心理醫師王浩威。

延伸閱讀

三大名廚合體,再現蔡辰男的經典之作
三大名廚合體,再現蔡辰男的經典之作

2021-02-20

公費流感疫苗「全聯也可以打」!秋冬呼吸道傳染病好發 全聯總座:80家門市、大潤發設接種站
公費流感疫苗「全聯也可以打」!秋冬呼吸道傳染病好發 全聯總座:80家門市、大潤發設接種站

2024-11-07

海峽會X辰日本料理夏季盛典 為夏日注入新活水 經典料理、頂級食材直球對決 創意歐日系風格宴!
海峽會X辰日本料理夏季盛典 為夏日注入新活水 經典料理、頂級食材直球對決 創意歐日系風格宴!

2024-07-11

「海峽會」開幕  蔡辰男笑談三十年風雨
「海峽會」開幕 蔡辰男笑談三十年風雨

2013-06-06

海峽會$2500起品嘗SHABU SHABU海陸精品午宴!
海峽會$2500起品嘗SHABU SHABU海陸精品午宴!

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