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xTaipei所有YouTube的影片上,李鴻源的點閱率排第二,有高達十五萬次以上的點閱。他如何把一場複雜難懂的議題,讓任何人都能聽懂,甚至被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推薦是TED最值得一看的演講?
未來三十年,我們將面對我們不知道的世界。在台灣,過去每十九年會發生一次水災,現在每兩年發生一次水災;過去十七年發生一次旱災,現在每九年發生一次旱災。未來,風調雨順的日子大概沒有了,當極端氣候變成常態時,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李鴻源在TED十八分鐘演說的開場。
先是運用許多統計數字,解釋氣候變化的劇烈,再告訴聽眾,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與氣候變遷息息相關,藉此拉近與聽眾之間的關係。他告訴所有人:「在台灣,有七成的人會遇到三種大型災害;九成的人會遇到兩種災害。」
李鴻源完全掌握了這十八分鐘裡「起、承、轉、合」的節奏。前面的五分鐘,就讓所有人領會,氣候的變遷與自身的關係。
這個主題李鴻源大部分都是準備兩小時,為了TED,必須縮短在十八分鐘內。「我完全憑直覺!我不騙你,在我的腦袋裡有一個對時間的直覺,我可以感應到時間的流動,所以在一次的練習後,我大概知道節奏,就直接正式上台了。」
一場演講,要把複雜的問題,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裡,說給一般人聽,李鴻源有一套運用工程師的解題邏輯方法。
講稿架構:先「解構」再「重新結構」
「其實就像解決數學問題一樣,把複雜的問題逐步『解構』,再重新『結構』轉化為與現實生活相關的解決方法。」李鴻源說,這是二十多年來的工程師思惟訓練出來的能力。
例如,身為內政部部長的李鴻源,總是被問到國土規畫問題,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於是,李鴻源告訴營建署的工程師們,「台北能住多少人?台北塞了八百萬人。」這八百萬人造成高房價、高物價、交通阻塞、空氣汙染,大大影響居住品質,這是營建署積極想要解決的;同時,鄉下也有問題,鄉下只剩老人、小孩,而這成為社會福利部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重點是,一個原先看似事不關己的議題,一經李鴻源「解構再結構」後的詮釋,就變得與全民息息相關。
「從沒有人想到,這兩件事(都市高房價、鄉下高齡化)其實是一件事!」李鴻源解構都市發展、城鄉差距等問題後,才能夠釐清,只要同時解決城鄉差距、人口分布不均的問題,就能解決各自目前面對的問題。
但是,把一個標題講清楚,只是看到演講技術的表象。李鴻源認為,對議題的真正了解,來自於有多少準備、做多少閱讀、有沒有更新最新國際數字、了解所有的背景,而這還是第一步而已。
感動聽眾:跳脫「我」 提供「利他」訊息
接著,要釐清這些複雜的問題,和台灣的關係又是什麼?我們自身遇到哪些問題?最後要告訴你,有哪些解決方法。「最重要的是,對這件事情要有熱情,有熱情你才會談得好,因為很喜歡做這件事,所以我也樂在其中。」李鴻源說。
每一次演講前,李鴻源會先了解今天的聽眾是什麼樣背景出身,「要說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李鴻源說。
台東縣一所國中,曾有老師邀李鴻源到學校為全校五十位布農族學生談氣候變遷的問題。李鴻源分析,第一、如何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如何讓他們理解,同時也受到激勵;第二、你不能傷害他們的感受,不能讓他們聽完覺得沒希望了;第三要激勵他們,要讓他們覺得山上比台北還好。
曾經,讓李鴻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上台「引言」,是在一次三傳佛教(南傳、藏傳、漢傳)的論壇擔任引言人。面對台下全部都是修行的高僧,李鴻源就是從業力的角度,與台下的出家高僧們談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他引用了《心經》的一段經文,先用中文講一遍,再用梵文說一遍,與所有的人分享,讓全場為之驚豔。
但是,假如沒辦法掌控的聽眾,「我就告訴你我是誰,我的專業、我的熱情,還有環境問題,是大家都要面對的,聽過之後,他們就能感受到,這是我這一生在做的事情,我有熱情在裡面。」為什麼李鴻源總是能把事情看得清楚?「因為這中間沒有『我』個人的利益在裡面。」
李鴻源看通了很重要的一點,把自己解放,不自私,能夠這樣想,自然就能把問題看清楚。「因為你的制高點不一樣,才會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站在他的角度,而且是很有誠意地感動他的熱情。」
李鴻源認為,過去的思考邏輯是「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學習如何獲取知識,學習如何實作),現在應該轉變成「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習如何一起生活),也就是所謂夥伴關係。這其實就是一個與聽眾溝通、對話的精神。
李鴻源
出生:1957年
現職:內政部部長、台大土木系水利組教授
經歷: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台北縣副縣長、台大土木系教授
學歷:美國愛荷華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系博士
李鴻源創造演講高點閱率的祕密武器
1.先沉靜自己的內心,掌握現場的流動氛圍,了解觀眾的節奏。
2.演講前找機會與聽眾交流,用對方的語言陳述。
3.時時指出有利於聽眾的建議,把陌生狀態轉化為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