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萬人口的小城市、啟用四十五年的老舊球場、拿著大聯盟後段班的薪水,運動家隊如何扭轉劣勢,成為讓洋基、紅襪等豪門球隊尊敬的美聯強權?
奇蹟終究沒有發生,當最後一位打者擊出的軟弱右外野飛球被接殺,運動家隊也確定在季後賽第一輪的美國聯盟分區系列賽中敗下陣來。這個結果或許會令當地球迷感到惋惜,但若說這是運動家隊的失敗,恐怕沒人能夠認同。
運動家隊,一支在本世紀以來不斷用極小成本創造超高勝率,故事曾被好萊塢改編為電影《魔球》的球隊,位在舊金山灣東岸的城市奧克蘭,這座城市的人口約四十萬人,稱不上全國性大都會。
在舊金山灣區,他們的人氣遠不及國家聯盟豪門舊金山巨人隊;十幾年來,每年團隊薪資總額都排在大聯盟後段班,但屢屢能在強敵環伺的美聯西區脫穎而出。去年、今年,已連續兩個球季拿下分區冠軍,靠的是以總經理比恩(Billy Beane)為首的經營團隊,和獨樹一幟的管理策略。
九月間,《舊金山紀事報》專欄作家史菈瑟(Susan Slusser)曾指出:「運動家隊去年的冠軍是充滿奇蹟;今年這座冠軍卻是一絲不苟、無懈可擊,完全依照計畫進行。」《魔球》的故事或許球迷耳熟能詳,但在專家眼中,二○一三年的運動家隊,卻是「魔球管理學」最極致的一次演繹;回顧季前、季中到季末,運動家隊的幾次布局,其實都蘊含著值得企業界深思的管理啟示。
球季之前:簽下沒人看好的老投手 啟示:績效導向 不信經驗與直覺
為何這筆交易會讓市場跌破眼鏡?因為柯隆幾乎曾經被認定是球員生涯將宣告終結。他是○五年賽揚獎(最佳投手)得主,去年以兩百萬美元加盟運動家後,雖投出十勝、自責分率三.四三佳績;但八月他被查獲使用禁藥遭禁賽五十場處分,許多球團都懷疑,即將滿四十歲、又有諸多傷病史的他,復出後能否維持原有體能與球威。
那麼,為何運動家隊敢一賭柯隆的身手呢?首先,運動家評估球員價值時,抽象的天賦(stuff)或身材條件,從來不是決定因素。球隊要問的問題很簡單:「這名球員能拿到,或省下多少分數。」
運動家隊實地觀察柯隆禁賽期間在多明尼加登板的表現,發現他的控球與球速皆無衰退跡象,既然身手未退,過去的數字也就仍有參考價值。數字合格了,剩下的,是要把賭注壓低,也就是薪資談判。
運動家隊給了柯隆一份總值近六百萬美元的一年合約,但其中只有一半是薪資,另一半則是得靠成績表現才能到手的「激勵獎金」。大概也是抱持著再次證明自己的決心,柯隆這一季卯起來拚,整季繳出十八勝六負、自責分率二.六五的超高水準表現。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組織的目標是發揮人的長處,並中和他的弱點。」對運動家來說,根據客觀的統計數字,確定了柯隆「能為球隊省下分數」的長處;至於他的弱點──年齡與受傷風險,運動家則是透過高比率的激勵獎金合約,一則避險、一則刺激,果然達到了杜拉克所說,「組織的目標是發揮人的長處」效果。
整季表現亮眼的柯隆,堪稱運動家隊今年季前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圖片來源/達志)
開季之初:再次打造薪資超低年輕球隊 啟示:不期望隻手扭轉局勢救世主
開季之初,運動家隊正選名單確定,攤開一看,又是一套與「華麗」二字完全扯不上關係的「親民」陣容。
二○一二年球季,運動家隊薪資總額五千五百萬美元,排名大聯盟倒數第二,只比墊底的聖地牙哥教士隊多了十三萬美元;今年的運動家薪資約六千萬美元,還是只能排在全大聯盟第二十七位,也就是倒數第四,但季末依舊穩居美聯西區王座;平均每贏一場球,只需要六十三萬美元。
檢視運動家的薪資結構就能發現,全隊沒有一位球員薪資破千萬美元,先發陣容也只有三人年薪超過三百萬美元。開季的五名先發投手,除了四十歲老將柯隆三百萬與安德森(Anderson)的五七五萬美元,另外三人薪水皆不及五十萬美元,幾乎就是大聯盟球員的基本工資。
相較於紐約洋基、洛杉磯道奇競相端出天價合約綁住明星球員,運動家不迷信超級球星的作法,又符合了杜拉克的一句管理名言:「沒有一個組織能夠依賴天才,天才總是太稀少而不可靠。」
「善用年輕人生產力、不倚賴大牌,在美國是常見的提升效率手段。」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舉例,以工商管理聞名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就願意提供較高薪資聘請剛取得學位的年輕學者,但要求更大量的學術產出。這樣的策略,讓卡內基美隆的研究排名,一直在全美名列前茅。
熱愛棒球的文化評論家詹偉雄則認為,《魔球》以後,運動家隊已對年輕球員發出了這樣的訊息:「只要我在那裡打得好,就能出頭。」這宛若成為運動家隊的品牌形象之一,吸引有潛力的新秀爭相加入球隊。對於飽受人才難覓之苦的國內企業來說,運動家隊的組隊訣竅,或許格外具有意義。
球季之中:沒有人把自己當成明星球員 啟示:願景清晰 讓個人戰力極大化
這方面,從數字分析就能清楚看見。今年運動家全隊上下沒有一門超過三十支全壘打或一百分打點的明星重砲;但全隊卻有七人擊出十支以上的全壘打,六人貢獻五十分以上的打點,人人都是獲勝的重要拼圖。
與其執著於可遇不可求的關鍵一擊,運動家隊的野手都很清楚,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是上壘和推進隊友;所以,即使沒有巨砲,團隊打擊率在美聯也僅排第九,但整季卻能搶下美聯第三的七六五分,靠的就是同樣排名美聯第三名的五七三次保送,以及不斷推進隊友的共同意識。
「如果要讓組織成員有共同的願景、一致的理解角度與努力方向,就必須先針對『該做些什麼』?做出明確定義。」今年球季中的運動家隊,精準詮釋了杜拉克的這一句管理名言。
在《魔球》一書中,比恩進行球員交易時共有五大守則,其中第一項就是,「不管你有多成功,改變永遠是好事。」
球季之末:王牌離隊 從年輕球員找備胎 啟示:不試創新 在改變中找解答
在這之前,美國職棒從沒有一支讓菜鳥投手先發超過七十場的球隊,能打進季後賽。運動家隊怎麼做到的?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斷嘗試、不斷調整,直到找出正確解答。
今年結束後,運動家王牌救援投手包佛(Balfour)又將成為自由球員,比恩自知無力留人,從球季後半段開始就積極「試用」年輕牛棚投手,幾經操練調整;據報導,目前比恩至少已經找到三個可能的「解答」。事實上,今年大放異彩的三壘手唐納森,去年之前都還是捕手,運動家就是這樣不斷調整陣容,因應局勢變化。
這正是杜拉克說的:「創新不是科學或技術,而是一種價值。」透過嘗試找到創新的過程,沒有百分之百的方程式,只能不斷嘗試調整,而對組織來說,願意在改變之中找到解答,的確就是一種珍貴的企業價值。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