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瘋「股神」巴菲特,連他低調的兒子彼得到中國也受到矚目。彼得不談投資,而是透過音樂傳播生活哲學,反而引起中國年輕人的共鳴。
彼得是成功的音樂家兼作曲家,為電視電影配樂,也在音樂會表演他創作的「新世紀」風格音樂。他最近一次演奏是在今年八月北京的探戈塢森林音樂節。
可是北京畢竟不是美國加州,新世紀音樂在中國還未蔚為風氣,彼得之所以引起大批中國人的興趣,原因是他透過音樂傳播生活哲學,儘管他的核心訊息(亦即錢非萬能)和中國當前盛行的觀念牴觸,卻正是引起年輕人共鳴的理由。
中國人對巴菲特一切都熱中,今年初北京一家出版社決定利用這個心態,翻譯了彼得在二○一○年寫的書《做你自己》。這本書在美國銷量平平,三月在中國上市後,卻因為「做你自己」這幾個字而大賣,八月底時已經銷售三十二萬本──即使中國人口多達十三億,這個數字依舊相當驚人。
迎接人潮有如總統大選
迎接人潮有如總統大選
這是他第二次來中國,雖然知道父親在這個國家頗有聲望,但不是很清楚程度如何。今年八月長城音樂會的前夕,彼得坐在北京某家旅館閒聊,說自己被迎接的人潮嚇得倒退幾步,他笑著說:「那聲勢好像總統大選什麼的,到處都是記者。」
彼得除了致力於音樂事業,也和兄姊一樣經營自己的慈善基金會,資金來源是他父親慷慨捐贈的波克夏股票。他教養良好、為人親切,沒有一絲病態或缺乏安全感,他說:「噢,沒錯,大家都這麼說:你是巴菲特的兒子,可是你看起來──好正常啊!」
各地的聽眾都難免好奇彼得是怎麼辦到的,可是中國群眾更是好奇心超強。他總喜歡提醒他的聽眾,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遠在父親變成美國經濟先知、總統顧問、撫慰民心的專欄作家之前──父親雖然事業非常成功,但大體來說只是無人知曉的投資者,是普通人,只有那些會把葛拉漢和杜德的著作壓在枕頭下睡覺的人,才會聽聞與尊敬他。基本上,父親仍和以前沒兩樣。
在彼得的父親宣布將捐出龐大財產給另一位巨富比爾.蓋茲時,中國人的好奇心更是達到頂點,很多人只有一個念頭:「他為什麼對子女這麼狠心?」他們不能理解巴菲特真的說到做到,只留給孩子「足夠的錢,讓他們覺得想做什麼都行,但不能夠讓他們遊手好閒。」
彼得學業成績優異,考上史丹佛大學,但他既不特別操心事業,也對葛拉漢與杜德的投資理念不感興趣。他說,讀大學的第一年半只修課程名稱帶有「指南」或「概論」的學科,然後他輟學了。
大學輟學追求音樂事業
大學輟學追求音樂事業
他決定要追求音樂事業:「我未來的一生逼到眼前來。」所以他拿了「祖父留給我的一小筆遺產,在舊金山買了一間公寓,動手嘗試看看。」
彼得告訴目瞪口呆的聽眾,他的父母都沒有意見。他說:「他們表示鼓勵,但也說得很清楚:如果搞砸了,嗯,那就自求多福吧。」不到兩年,他覺得已經有信心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那時我曉得自己可以靠音樂謀生了。」
(本文摘自第六部.孫蓉萍整理)
股神巴菲特的神諭:
不做會後悔、或做了好後悔的致富語錄
作者︰凱洛.盧米思(Carol J. Loomis)
在《財星》(Fortune)雜誌任職60年,是40年來報導巴菲特的首席主筆,同時也是35年來「巴菲特致股東信函」的唯一潤稿人,與巴菲特有40多年的私交,經常與巴菲特、比爾.蓋茲一起打橋牌。作者本身也是波克夏的40年股東,以及巴菲特旗下慈善基金會的執行長。多年來巴菲特一直想要親自寫一本書,並指定由盧米思擔任寫手。本書出版後,巴菲特不但在2013年的波克夏股東大會上為此書設立大型看板,還四處推銷:「這是我的書。」
譯者:李宛蓉
出版:大是文化出版(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