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批判性閱讀新聞的習慣,才不會被新聞媒體牽著鼻子走,也不會豢養出一個歇斯底里的社會。
每個社會和文化都有它們獨特的世界觀,人們會從這個世界觀去形成他們的視野、看待事物的方式,還有感知與信仰。世界各地的新聞媒體也會反映出它們本身文化的世界觀。確實如此,那些全國性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本來就會和他們的閱聽者共享同樣的看法,因為他們必須把同樣文化的人會想購買的內容,賣給他們。他們必須用一些能夠取悅、吸引閱聽者的方式來包裝新聞,設法提高獲利。
在《關於新聞的新聞》(The News About the News)這本書中,作者就是這樣說的:「全國性電視網縮編報導團隊、裁撤駐外單位,以便削減經營者的成本。他們試圖用生活風格、名人娛樂專題,來降低那些成本高昂的新聞報導,也會用司法、犯罪和腥羶色的報導,來填塞那些低預算、高利潤的黃金時段談話節目。」
任何一種文化內的主流新聞報導,常常是不自覺地依循下列這些準則來運作:
「這是從我們的角度所看到的情形;所以,這件事情就是這樣。」
「這些現象可以支持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所以,這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這些國家對我們很友善;所以,我們應該讚揚這些國家。」
「這些國家對我們很不友善;所以,我們應該抨擊這些國家。」
「這些新聞最能造成閱聽者關注或轟動;所以,這些新聞就是最重要的新聞。」
媒體膚淺 你要更有深度
然而,世界各地的真實狀況,遠比任何一個文化中的人所看到的真相,還要複雜得多。如果你無法認知到本國新聞的偏差;如果你無法察覺到意識形態、偏見和個別詮釋的存在;如果你置身在某種宣傳言論中卻不自知,那麼你就無法合乎理性地判斷出哪些媒體訊息應該要加以補充、平衡,或者是完全摒棄不談。
閱聽者對日常生活中的新聞媒體產物,必須審慎以對。小心研究報紙新聞,注意報紙會怎麼去正面呈現國家的「朋友」,並且負面呈現該國的「敵人」;注意對比那些不怎麼重要的頭版新聞,和塞在內版的重要新聞;注意報紙如何忽視或簡單處理重大的世界問題,卻特別強調腥羶色的新聞。
想像一下,如果是你的話,會怎麼改寫這些新聞報導,以求能拓展角度,或更公平地陳述議題呢?把批判性閱讀新聞當成一個習慣,不要只是偶一為之。注意電視新聞節目會如何過度簡化一個複雜的問題,如何鎖定每一個可以煽情炒作的議題,並花費極大資源與版面處理那些能夠造成轟動的新聞(而非聚焦於有重要性或有深度的新聞)。注意它們通常是怎麼經由性與犯罪行為等訴求,創造及豢養出整個社會的歇斯底里。
多角度、多來源解讀新聞
以下是洞察新聞媒體的一些策略:
‧研究不同的角度和世界觀,學習從多重角度來解讀事情。
‧試著透過多樣來源的想法和資訊來理解與深入觀察,而非只仰賴大眾媒體。
‧學習如何辨別新聞裡所植入的觀點。
‧把新聞看作是陳述事實的一種方式,它混合了部分的事實和部分的詮釋。
‧評估新聞故事的明確性、正確性、相關性、深度、廣度和重要性。
‧注意新聞內容的矛盾不一之處,這種狀況常常發生在同一則新聞裡頭。
‧注意新聞是為了服務什麼議題和利益。
‧注意新聞中所報導及所忽視的真相。
‧注意某些實際上應該有待討論,但卻被呈現為事實真相的事情。
(摘自第二十課‧孫蓉萍整理)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
作者︰
琳達‧艾爾德(Linda Elder) 教育心理學家暨傑出的思辨專家,現為批判性思考基金會主席及批判性思考中心執行長,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與批判性思考相關課程,公認為批判性思考領域的權威。
理察‧保羅(Richard Paul) 批判性思考基金會創辦人,也是全美批判性思考精進協會主席、批判性思考國際公認權威,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等媒體。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以及加拿大、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地大學。
譯者:林佳誼
出版:商周出版(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