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術」(memorla technical)早在古希臘時代已經出現,早期的演說家運用記憶系統,以每個段落的中心思想為單位,記住整篇演說內容,所以能正確無誤地發表長篇演說。
歷史上記載最早的記憶術,為古希臘大學問家西摩尼德斯所創,稱為「羅馬房法」。相傳西摩尼德斯參加晚宴時,遇到建築物塌陷的大災難,許多用餐的人活活被壓死。西摩尼德斯逃過一劫,後來他利用賓客最後停留的位置,回想出所有認識的出席者姓名。據說當時他只要想著那個位置的模樣,就能想起在那個位置上的人。
記憶要靠技巧
因此,西摩尼德斯發明「羅馬房法」的定點記憶術,將熟悉的記憶結構(定點)和欲記專案(事件)結合起來,並依順序記牢;後來便由此衍生出「身體部位法」、「汽車位置法」等記憶術。
在做定點記憶術時,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將定點做視覺圖像編碼似乎特別有效,因為視覺圖像是我們最堅強的記憶系統之一,大腦約有百分之四十專門處理視覺官能(超過所有其他的感官系統),所以圖像定點記憶會比文字,或概念記憶更強。
1968年前蘇聯心理學家亞歷山大.R.盧里亞發表《記憶能手的頭腦》,進一步研究記憶術問題。他發現記憶能手會利用多種方法促進回憶,如關聯法、音韻或諧音替代法等。記憶能手強調,如果想要記得牢,就必須使記憶形象古怪,那些平平淡淡的聯想大都極易遺忘。
近數十年來,歐美專業醫療和學術機構,經過規劃設計及研究改良,循記憶術古法,開發出有系統的快速記憶法,放棄傳統僅用左腦,反覆背誦文字的方法,而以開發右腦,強化圖像學習為主。
簡單地說,記憶術就是對待記事物重新編碼的過程。從訊息處理模式中可以知道,訊息會變成「長期記憶」是要經過編碼的加工,而從遠古至今的記憶術,都是以右腦最喜歡的方式,將訊息圖像化重新編碼,利用右腦強大的儲存功能,搭配左腦的組織、邏輯,強化記憶的深度。
組塊增加記憶寬度
一般人的記憶寬度約在7±2,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喬治‧米勒的研究,發現無論數位、單字、顏色物件或其他專案,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正確地回憶7個以上的數量。
那麼是不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只能記住7件資訊呢?當然不是,既然無法突破平均一次只能保留七件資訊的極限,我們可以豐富每一件資訊的內容,透過組塊的訓練,同樣可以擴大記憶極限。
我們從小就在下意識中進行組練習,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思惟方式,把同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記憶。但是並非所有的組塊都可以渾然天成,有候各項資訊之間,並不存在明顯的模式,也不具備有含意的連結,此時就需要運用左腦仔細的推敲與分析,搜尋出共同點加以串連,以達到更佳的記憶效果。
如果要記憶大量事件,在編碼過程中就不能把每一件記憶,都當成獨立事件來儲存,以免往後要運用時難以提取,而且就算找到一件記憶,也無法幫你聯想到另一件。我們必須讓事物產生具象的連結,也就是將事件本身意義化,或者利用圖像的思考方式,將事件串聯起來,就能創造一個網路關係,而記憶整體遠比各個成分散落於各區域更為強固。
全腦學習要誇張
運用全腦學習系統進行記憶時,我們可以將待記憶的事物轉化為看得到、摸得到的具體物件,再將彼此接觸在一起,稱之為「連結」,為了增加連結的強度,就要運用連結四要素:誇張、趣味、卡通、情境。
人類對平凡無奇的事物,不容易印象深刻,所以在進行記憶連結時,把畫面想得「誇張」、「荒誕」、「奇異」、「不合邏輯」,愈能幫助記憶。
其次是「趣味」,它的效果與誇張差不多,同樣有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試想一下,當你聽到一則好笑的笑話,是不是會銘記在心,而且不斷的跟朋友分享?
再者是「卡通化」,主要是運用在事物與事物的連接上,因為看過卡通的人都會知道,卡通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把死的東西變活,化不可能為可能。而我們在做事物的連結時,就需要這種天馬行空的魔法。
最後是「情境」,就是在連接時盡量把畫面想成「立體」與「彩色」的,如果連接的事物可以發出聲音的話,也盡量把「聲音」想出來。圖像與聲音可以刺激我們的感官,也愈能啟動我們的右腦。
另外,亦不妨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譬如「好好玩」、「好好笑」等,記憶術的編碼最好是「自編自用」,與個人經驗和感覺結合的編碼,將來要提取時更容易。
【熱身操】
在右腦的運算機制中,具體鮮明的圖像能即溶般地匯入右腦運行吸收、消化與烙印。因此請你先做一個練習,讓右腦熱身,以便進行更多記憶術的相關學習。
下列共有二十四個項目,請你圈出哪些是屬於抽象(虛)的物件,並試著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這些非具象的片語,轉為具體(實)圖像。
顏色 鉛筆 悠閒 智慧 燈泡 牛肉麵
滑鼠 錢 字典 時間 水果 電風扇
礦泉水 憂傷 醫生 手錶 自由女神 舒服
蘋果 美麗 冰塊 慢跑鞋 政治 鑰匙
本官網專欄內容及言論觀點僅為作者個人立場,不代表今周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