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這樣說服自己
~自尊概念對個性的養成影響
我們常這樣說服自己
~自尊概念對個性的養成影響
人對於自尊的維護向來是不遺餘力的,只要牴觸到自我概念的部份,自己的防衛本能就會出現,藉此抵銷內心產生的不舒服感,也就是「認知失調」。
當我們說出或做出與心意不一致的答案或行為時,內心就會開始產生掙扎不適感,並尋找可以解釋自己行為的理由。
如果外部的理由足夠支持自己這樣的行為時,內心的衝突就會被抵銷,而說服自己都是那個原因才讓自己做出這樣的行為。
例如朋友詢問你,「她買的衣服漂不漂亮?」,當你心中的OS是「這是什麼奇怪的衣服啊!」,內心就會出現掙扎。
如果她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你自然就找到完美的「外部理由」說服自己接受:「善意的謊言」是對朋友最好的、最不傷感情的答案。也就可以利用「善意」的這個包裝,來抵消自己對於「說謊」這件事所產生的不適感,因為不道德的事情會毀損自己的自尊。
但如果找不到充足的外在理由時,可是又不想說出真實心中的想法,這時就會轉而內在找出「內部的理由」說服自己改變自己的認知,自己所說出的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而這種就是「說出即相信」效應。
例如你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應該要説違背自己心意的話時,這時內在的感覺就會產生扭曲以及變形,用「暗示」的方式告訴自己:「其實這件衣服也是有不錯的地方,或許只是你沒看見優點罷了,多找找或許會找到!」,諸如此類的言語,以減輕自己說出不合心意的話所產生的罪惡感。
當習慣這樣模式之後,就會落入自我欺瞞的合理化陷阱,也就是曲解自己真實的感受以符合外在的表現。久了之後,就會恆久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以及自我態度,如果是不良的習慣就會因此養成,因為自己不斷地在對自己做自我的說服以及辯護。
為了打破這樣的心理陷阱,我們要讓自己可以忍受長久的失調狀況,克制自己的自然行為或是反射想法,透過自我的肯定移轉注意力,減輕所引起的失調頻率以及焦慮,並且透過公平客觀的方式來檢討真實的情況,讓自己有機會在錯誤中學習,才不會造成惡性循環,導致自己變成剛愎自用、死不認錯的個性。
因此當自己又出現負面想法時,要打斷自己的負面思考,並藉找到正面理由且客觀的分析,逐一地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一旦養成這樣的習慣,就不容易讓自己落入鑽牛角尖的迴圈中,才能讓自己跳脫出原本不良的行為態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