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了解外在世界?我們看見我們想看見的!
我們如何了解外在世界?我們看見我們想看見的!
生活當中有許多的決定,大大小小,大至和誰結婚,小至等一下要吃什麼?無時無刻決定抉擇都在產生,而這些決定的產生跟一個名詞相關,就是「社會認知」:人們如何選擇、解析、利用資訊來幫助自己對社會世界做判斷及決定。
在每一秒中,眼睛及感官所接收到訊息可以說是數以千計的,但是我們無法全都感受到、想到、或是做出反應,如果我們將這些訊息全都納進我們的思考中,那就成為只會思考的木頭人了,因為你將不會有足夠的精力去反應。
為了避免這種困境的產生,人類找出了一種解決的方法,也就是依賴心理捷徑,利用較少的資訊來做判斷,說更仔細點,就是依循著最少阻力的方法及最不費力的原則,取出少部分我們所需要的資訊以完成某件事,例如做決定、選擇如何反應等。
我們對社會所建構出的理論稱為「基模架構」(schemas),這是存在於我們腦中的認知結構,負責彙整各種主題資訊,不同的事情會有不同的基模架構,包含了我們的基本知識及印象,很有趣的,當基模產生之後,自動地會將一些根基模矛盾的訊息自動排除,也就是我們只會看見或感受到我們想看見的,也就是偏見的產生。
基模架構產生了之後,會隨時間的過往變得更加的頑固,例如當我們觀察一個人,經由週遭的判定之後,你認定她的職業是位護士,你就會開始注意她跟護士這樣職業關聯的訊息,而其他的就會忽視掉,甚至過兩天再回想這個人時,你也只會記住她跟護士這個特質相關的訊息,其他的也不會有印象。
受到基模的影響,我們記住的東西扭曲,甚至「重建」,我們所認定的事實,往往攙入我們所希望的訊息,越是瑣碎的東西,越是容易產生記憶模糊,甚至變成完全不同的事情,所以你真的記住了嗎?你記住的東西真的真實嗎?很值得思考!
相反地,利用這樣的信念,轉而產生行動,也可以將扭曲的記憶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