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盡一切眾生,是要讓自己不受各種意念的干擾糾纏;如果能把這些意念都調伏好,就可以往「不起愚心」邁進一步。
首先,我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和煩惱,思考「智慧」到底是什麼怎麼回事。怎樣才能多些智慧,少些煩惱。
於是,我想起曾經在六祖慧能大師的《金剛經解義》裡,讀過他把智慧解釋為「智者,不起愚心;慧者,善用方便」。所以經常拿這句話來提醒自己。
有一天,我發現光是來回捉摸這兩句話不夠用,還是得從頭了解一下,於是打開了《金剛經》和六祖的解義。《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祖分別對「金剛」、「般若」、「波羅蜜」做了詮釋。
他先談「金剛」。「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因此,我們需要「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鍊」,以期「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清淨。」
再談「般若」。「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然後,有了「智者,不起愚心;慧者,善用方便」這兩句話。
再來是「波羅蜜」。「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不但不要讓自己被各種生生滅滅的意念影響得六神無主,還要進一步讓各種意念的生滅受到控制;不但要控制,最後連控制意念的意念也要一併消除。
當然,《金剛經》最精采與最核心的,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意念。譬如說,《金剛經》裡有一段是說,要如何讓一切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些眾生包括各式各樣的形態: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你可以真把這些說明當作是外在世界種種不同形態的生物來看待。但是六祖慧能的註解裡,卻讓我們看到更有意義的層次: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
換句話說,度盡一切眾生,是要讓自己不受各種意念的干擾糾纏。
沒有來由,卻能讓你情緒翻天覆地的,是迷性的意念(卵生);知道不該持續下去,但總是一再讓它發生的,是習性的意念(胎生);內心蠢動,一有外界誘惑就會出軌的,是隨邪性的意念(濕生);無法集中心力邁向一個目標,總要三心二意的,是見趣性的意念(化生)。
而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不要被這些迷性、習性、隨邪性、見趣性的意念所牽絆、糾纏,而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控制意念,而不是被意念所控制的人。
如果能把這些意念都調伏好,那麼就可以往「不起愚心」邁進一步。
如果能比較「不起愚心」,才能比較「善用方便」。
這次重讀,因為對「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了多一些認識,所以總算對「智慧」又多了那麼一點新的體會。
(本專欄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