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屏東竹田農家的陳貴光,童年時期經濟雖不富裕,但一路走來見證台灣經濟奇蹟,也為自己累積了傲人財富。近年,重感情的陳貴光回到他最熟悉的屏東鄉里,打造全新的綠色桃花源。
五月十八日,一向陽光普照的屏東竹田難得下起滂沱大雨。清晨六點,超過三百名向陽健康家族的會員趕搭第一班高鐵南下,為的就是親眼見證陳貴光一手打造的綠色桃花源。
時間拉回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造成屏東沿海地區大淹水,當地居民家園殘破、流離失所。
農家子弟出身 對土地懷著無可救藥的熱愛
出身屏東竹田農家的陳貴光,望著殘破的鄉土,想到農村青年外流問題,決定利用自有資金及人脈,力挺屏東縣政府所推動的「養水種電」計畫,接連在一○年成立向陽優能電力、向陽農業生技兩家公司,將太陽能發電用於種植精緻有機農業。
舉辦成果發表會的這一天,雖然天公不作美,但陳貴光臉上笑容沒有停過,忙進忙出、熱切地向大家介紹竹田園區「上頭種電、下頭種菜」的新農業神奇工程。
占地一公頃多的竹田園區,利用獨特的工法技術和鋼骨結構,在每間種植室上頭的棚架,設置太陽能板;棚架下層則將原本重度鹽化的土壤透過改良,種植蜜棗、扁實檸檬、草莓、香菜、蔥苗等有機蔬果,結合了太陽能與精緻農業,在同一空間奇妙地既「種電」又「種菜」。
聊起返鄉推動精緻農業的初衷,陳貴光感性地說,他從國小五年級開始,不論晴雨、假日,每天都要到田裡協助父母分擔農事,深知農民靠天吃飯的宿命。因此,面對莫拉克風災在農田、土地上帶來的災害,特別感同身受,而農村子弟被迫離鄉背井的故事,更是他的親身經歷。
陳貴光回想小時候某次颱風掃過南台灣,當時清晨三、四點,天還沒亮,父親就急忙趕到田裡巡視災情,望著被大雨破壞殆盡的稻田,父親站立在田埂上良久不語。好一會兒之後,父親終於轉過頭來,對著陳貴光說:「你有辦法就要到台北去,不要回來,種田最沒出息!」一直到現在,父親那時無助與悲痛的眼神,都還深烙在陳貴光心中。
陳貴光的家中有八個小孩,排行老三的他小時候並未特別突出,與許多屏東年輕人一樣,高職畢業後就來到台北打拚;不同的是,他的離家初體驗比別人更早,初中畢業那年暑假,他已經隻身來到台北短期打工。
獨自北上討生活 勤快性格拚出一片天
一九六七年,當時才十五歲的陳貴光,是一個連屏東市區都沒去過的鄉下孩子。那年暑假,陳貴光拿著在叔公田裡打工七天、總共一○五元的薪資,大手筆花了七十八元買了一張從屏東到台北的車票,獨自一人到台北,到同學姑姑在永康街開的小雜貨店打工。
回想那班從屏東鄉間向北駛的火車,陳貴光說:「火車越接近台北我就越害怕,想說如果到台北找不到人怎麼辦,我沒錢回來啊!」懷著一顆不安的心徐徐北上,到站後,他一下車就被車站裡蜂擁的人潮給嚇住了。
不知該往哪裡走的他,只能跟隨著人潮走到台北車站前站出口,手裡搖著小手帕等待雜貨店老闆來認領他。結果,等了二十分鐘,沒人來,又再等了半小時,車站出口的人潮都消散了,終於有人拍拍他的肩,問說:「你是陳小弟嗎?」那一刻,陳貴光立刻跳了起來,舉手大喊:「我是!」眼淚也不自覺掉了下來。
被帶回雜貨店後,陳貴光連早餐都來不及吃就直接上工,第一個任務就是外送飲料到客戶家。
「我扛著一箱自己從沒喝過的蘋果西打,按著地址慢慢找,爬了四層樓,謹慎地按了門鈴,前來開門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對方立刻遞了一張一百元紙鈔給我。」那時候,幼年的陳貴光充滿震撼並心想:「那張一百元我要打工多久才能得到,這個小女生卻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從口袋裡掏出來!」
當日午後,陳貴光的下一個任務是騎著三輪車,從永康街送貨到信義路。「那時候我看著馬路中央,從來沒看車子開這麼快的,想說如果我這三輪車在馬路中央落鏈了,該怎麼辦?」他只好一直等,等到道路遠遠看過去都沒車了,才敢推著三輪車過街。短短的路程,卻足足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完成。
有了學生時期的打工經驗做基礎,陳貴光高職畢業後,毫不猶豫帶著五百元的獎學金,踏上長達四十年的北征之旅。
回想當年到勝和證券面試,對方一看陳貴光是個沒經驗的新鮮人,立刻作勢要把他趕出去。但他拿出自己珠算第一名的獎狀,告訴對方:「我不拿錢,讓我在這裡試試看!」結果,不到一個禮拜時間,當初的面試官反過來問他:「你還有沒有同學要進來?」
為了增加收入,在證券公司工作幾年、小有積蓄後,陳貴光開了一家小型成衣工廠,若有賣不掉的衣服,就會自己拿到夜市擺攤叫賣,「一天做三份工作,時常忙到午夜過後才能回家休息。」
在證券業一連打滾了十多年,陳貴光在農家養成的勤奮精神,贏得所有人的信任,更曾一度當上勝和證券董事代表;後來離開金融圈,接連跨足營造業、光電業,一路走來見證台灣經濟奇蹟,也為自己累積了傲人的財富。
上天彷彿冥冥中自有安排,在陳貴光回鄉打造結合太陽能的精緻農業之前,陸續接掌昇陽光電董事,創辦新能光電、曜昇光電等公司,充實光電產業相關知識與人脈。他謙虛地說:「我是去學習的!」
一開始,所有專家都不看好陳貴光在同一空間「種電又種菜」的突發奇想,但從小踏著土地長大的他,非常熟悉農作物的種植,簡直像呼吸一樣。為了證明自己結合綠能與農業科技的想法可行,他甚至拿著手電筒、厚紙板,模擬太陽能板追日系統的運作,發現若把太陽能板之間的間隙拉大,底下作物仍有一定的光照量。
回到熟悉的土地 把綠色新農業當作人生志業
本著對土地的熟悉與熱愛,有別於其他推動屋頂型太陽能發電廠商,陳貴光不僅把眼光放在天上的日頭,更低頭看到土地的商機。
除了占地一公頃左右的竹田園區外,向陽農業生技也在鄰近地區持續擴大有機蔬果種植地,透過向農民承租土地、雇請當地農民照護溫室蔬果,粗估可在屏東當地創造上百個就業機會。
在離家北上打拚多年後,近兩年,陳貴光的時間幾乎全心投入綠色新農業。雖然年過六十,他還是勤奮地每天勞動,看起來紅光滿面、精力充沛。
踩在屏東熟悉的土地上,陳貴光本著勤快的農家子弟性格,凡事親力親為。他笑說:「(有機農業)最大的敵人就是昆蟲,牠們全年無休,每天清晨三、四點就開始作戰!我怎麼能不勤快!」
只要與陳貴光共事過的人都知道,個性儉樸的他從不應酬,每天晚上八、九點準時回家陪太太與小孩。或許因為他從不犧牲親子時間,談起父親在家裡的一面,他的女兒毫不考慮且俏皮地說:「我只能說,爸媽的感情非常好!」
陳貴光回鄉發展新農業的同時,更多了時間陪伴九旬的老媽媽。在竹田園區發表會的前一天,他帶著家族親友一起到餐廳用餐。向陽優能電力資深副總經理張和緒透露,陳貴光現在都是自己帶著自家種的有機蔬菜請餐廳烹煮,就像每個農夫都喜歡吃自己栽種的蔬菜,感覺比較安心。
與其說陳貴光衣錦還鄉,倒不如說他再次回到最熟悉的土地懷抱。「我一直想,如何讓農民過得更好……」然後,像是在對著養育他的這片農地發誓一般,他說:「綠色新農業,就是我一輩子的志業了。」
近兩年陳貴光全心投入綠色新農業,當成此生志業。
竹田園區種植室上頭有太陽能板發電,下面種植有機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