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帶我們往哪裡去?我們渴望科技帶來的各種好處,卻又想要減少個人欲求。在充滿矛盾的情況下,究竟該如何思考?
勇敢面對代價
想要擁抱科技,就需要勇敢面對科技的代價。進步讓數千種傳統生計逐漸邊緣化,和這些職業相關的生活形態也消失了。今日有數以億計的人為自己痛恨的工作汲汲營營,製造出自己不愛的東西。有時候工作帶來身體疼痛,造成殘障或慢性疾病。科技創造出眾人公認非常危險的新職業,例如開採煤礦。同時,大眾教育和媒體教導我們要避開低技術的勞動業,追尋對數位科技體有用的工作。雙手和頭腦分離了,人類精神變得緊繃。確實,那些要人久坐不動的高薪工作,也是最傷身心的。
科技不斷膨脹,最後填滿了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空間。除了監督鄰居的家務事,也監督任何我們有興趣刺探的對象。名單上有五千個「朋友」,但心裡可能只容納得下五十個,影響的能力早已超越了關懷的能力。在科技介入後,生活出現巨變,烏合之眾、聰明的廣告商、政府,以及體制下無心的偏見,都能操控我們。
要花時間在機器上,一定要先省下其他時間。為消費者新發明的小玩意排山倒海而來,讓我們沒時間用其他的玩意,或得放棄其他活動。十萬年前的現代人在採集食物時,顯然根本用不到科技。一萬年前,農夫可能每天要拿著工具工作幾小時。而一千年前,中世紀的科技遍布人類關係的邊緣,但尚未進入核心。今天的科技自行立足在萬事萬物的中心,不論我們做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造出什麼。科技無所不在,生命因此充滿規律。
科技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一股力量,漸漸成為人類思惟的主宰。由於科技無所不在,所有的活動都被科技壟斷,也讓其他不利用科技的解決方法看起來很不可靠或毫無作用。由於科技有力量讓人變得更強,我們認為人工製品優於自然產品。野生藥草和人工製藥,你會預期哪個比較有效?就連恭維卓越的文化用語都變得很有機械味:「像玻璃一樣光滑」、「明亮閃耀」、「標準純銀」、「滴水不漏」、「像時鐘一樣規律」,都流露出人工製品比較優越的感覺。我們被禁錮在科技的架構中,正如詩人布萊克口中「人心自囚的桎梏」。
只因為機器能做某項工作,通常就給我們足夠的理由,讓機器去做那項工作,即使一開始表現很差也沒關係。最早的機器製品,如衣服、瓷碗、書寫用紙、籃子和罐頭湯,都不怎麼樣,只是很便宜。通常,我們發明機器的時候只想到某個用途,然後,發明出來的東西卻按著自己的意思發展,波斯曼稱之為科學怪人症候群。波斯曼寫道:「一旦造出機器,我們總會大吃一驚,發現機器有自己的想法;除了有能力改變我們的習慣,還能……改變心智的習性。」按著馬克斯的說法,人類變成了機器的附屬物或助手。
生態環境的犧牲
很多人相信,科技體要成長,就要消耗無法替代的資源、古老的棲息地和無數的野生動物,但回報給生物圈的只有汙染、鋪築過的地面和無數被淘汰的垃圾。同樣的科技剝削世界上最貧弱的地方,那些自然資源最多但經濟能力最差的國家,讓最強的國家變得更富有。進步讓幸運的少數人活得更富裕,也讓不幸的窮人挨餓。科技的規則對自然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承認科技體進展的很多人無法全然接納科技的規則。
真有這種侵占的情況。科技進步產生時,常常要犧牲生態環境。科技體使用的鋼料來自地底的礦脈,木頭來自砍伐森林,塑膠和能量自石油中吸取,然後燃燒進入空氣中,工廠取代了沼澤地或草原。地球的陸面已經有三分之一因為農業和人類居住而出現改變。更該死的是,文明造成許多獨特的物種永久滅絕。我們消滅物種的速率,可能已經加快好幾千倍。
(本文摘自第十章‧孫蓉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