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想成為溫水鍋中漸被煮熟的青蛙而成為「崩世代」,及早培養自身垂直深度技藝,才是最有效的自救之道。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二○一○年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二萬六千元,研究所碩士畢業生不過三萬一千元。
而自○一年至一一年十一月止的十年間,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的經常性薪資只成長二二○○多元,等同十年來沒有加薪。
台灣年輕人也長期處在非典型就業狀態下(一○年約二五%)。主計總處一一年公布的台灣部分工時者每月平均薪資僅一萬三八七九元,比對○一年的二萬四○八三元大幅下降,揮砍近半。
他們表面上成長於台灣有史以來,最富裕、最沒有匱乏恐懼的家庭與社會中,可是他們本身長大成人後,卻得面對經濟活力與勞動所得相對貧瘠的環境。
至於進一步問十年來勞力所得何以停滯?可歸咎的國際性外在原因固然不少,可是相對於星、韓與我們一樣面對相同外因,而台灣這十年來卻特別困頓的社經局面,恐怕最重要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界帶動的本土產業創新雖有小進步,但與像韓國這樣的經濟對手相比,顯然仍不夠積極。
近年來台灣產業界帶動的就業機會,亦多不在台灣本地而在大陸。產業創新的不足,與本土就業機會的弱化,是台灣困頓的七○青壯世代,面對嚴峻窘境的重要原因。
不論七○窘境的成因為何,前述產經大局如未改善,八五後剛進或已進職場的年輕朋友恐得要提早警覺,及早布局自我提升之道。免得一直「有想法、沒方法」,而向下流動被擠入「知識藍青」族。
八○後年輕族群其實也有很多長處,例如長於橫向串聯造漣漪,甚至造大波浪、推動新趨勢,新潮流的「水平橫向動員力」,即其「數位原住民」身分,原就較擅勝場技法。如能再輔以「垂直蓄積技藝深度」的師匠精神(craftsmanship),修練深刻技藝,事將更有可為。
以八○後的偶像陳綺貞小姐為例,她與滾石解約自己獨立製片,除了其氣慨,我們還得注意她的歌喉、創作才藝,除了天分之外,更有許多磨練、操練與鍛鍊的意志。
甚至於創業所需的周邊技藝,陳綺貞也是敬謹全力以赴,絲毫不敢以為「小技」、「鄙事」而輕忽之。她曾自言人生第一次自己去文具店買計算機,每天敲敲打打,計算錄音、封面設計、唱片壓製、鋪貨等成本,把獨立製片各項細節親自徹底了解和「操作」了一遍。
青年貧窮很可能不會是台灣一短期現象。年輕人不想成為溫水鍋中漸被煮熟的青蛙而成為「崩世代」,及早培練自身垂直深度技藝,才是最有效的自救之道。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