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跟人比較,而比較的結果常是自曝其短,這種習慣令人精疲力竭。現在,應該學習放下「變得夠好」的執念,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
求好心切反變障礙
我不是愛因斯坦,但我可以理解零錢的事,他全神貫注在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上。他不允許自己的精力耗費在他做不到、不了解,覺得困難或不感興趣的事情上。
多數人不會這麼做。我們不會聚焦在我們能提供什麼,而是放在我們缺少什麼,難怪我們會覺得力不從心。別這樣,這樣會浪費掉我們的精力,那些心智資源本來可以拿來創造出下一個「相對論」的。所以,每當「我所知不足,無法貢獻一己之力」的聲音在你腦海中出現,讓它安靜下來……然後扔掉。
下面的故事,可以讓你徹底了解這一點。有位以前跟我一起上學、非常可愛的女孩,她的名字是奧莉維亞,是我認識的人當中最擅長音樂的人,不但彈得一手好鋼琴,還會作曲。她還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素描和油畫都很精美,讓我這個門外漢想起法國的印象畫派。奧莉維亞的母親以她女兒的才華為傲,但是有一次,她看完奧莉維亞的畫作後,可能是出於好意而批評:「親愛的,畫得很棒,但你絕不可能成為莫內的。」
奧莉維亞從此放下畫筆,數十年沒有再作畫。她的解讀是,如果她無法像莫內一樣傑出,再畫也沒有用。當時她沒有想到,她可能注定要成為另一種畫家,她可以發展自己的風格,甚至開創自己的畫派。她沒有想到,即使她的作品絕不會在羅浮宮或大都會博物館展出,但光是繪畫的過程,就可以帶給她喜悅;又或許,其他人光是欣賞這些畫,也會覺得開心。
還好,奧莉維亞長大後終於了解,變得夠好是毫無意義、也無關緊要的概念。「為了什麼而夠好?」她終於問。「為了誰?」為了她母親的讚許?如果大部分人都要等到最後的認可章,才要在人生中向前繼續邁進,最後可能會發現,當槍聲響起時,自己還卡在起跑點。不要再用「和……一樣好」這個片語了,把它扔掉。當我們致力於此事,讓我們拋開一個持續進行、而且經常讓人無法抗拒的傾向:一定要和別人相比較的傾向。
「變得夠好」毫無意義
最近,吉姆和我一起參加一場宴會,開車回家時,我問他:「我在宴會上看起來如何?」他說:「很美啊。」我繼續說:「不,我要聽真話,凱倫看起來比較年輕吧?我的意思是,說真的,我看起來如何?」你應該已經發現,吉姆是個超有耐性的好人,而且長年遭此折磨。因此,他嘆了一口氣後回答說:「真的,妳看起來很美,我是說尤其是妳的手臂也很美。是真的。」
真荒謬,對不對?應該要丟掉這種比較心態了。我們從小就跟人比較,而且在比較過程中,多半都只得到凸顯自己短處的結果。
你上次落入比較陷阱是什麼時候?上禮拜?昨天晚上?這種習慣令人精疲力盡,應該列入丟棄物件清單中。現在就列上去。我們看到的每一本雜誌、每一個電視廣告,幾乎都在誘惑我們檢視一下,我們跟別人比起來如何?從收入、學歷、健康、身材、我們的房子、子女,到度假、飲食、衣著和車子,無所不比。難怪我們都上了它的當。但是該停下來了,就從今天開始停止。
(本文摘自第十一章/整理:陶曉嫚)
■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
作者︰蓋兒.布蘭克(Gail Blanke)
知名的職涯激勵大師,擔任「生涯規畫」(Lifedesigns)公司總裁兼執行長,客戶包括奇異、可口可樂、HBO等知名企業。
著有《妳能掌控人生》、《女人,活出妳的夢想》、《放手》等書。
譯者:林麗冠
出版:大是(2009年7月30日)
■心的棲止木:安住你的心的75則心靈處方
作者︰河合隼雄
譯者︰賴明珠
出版:天下雜誌
內文簡介︰每個人或多或少有心事和煩惱,除了希望有「心」的棲息之所,還要抓住和安定的感覺。
在「知心」之後,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能掌握自己,理解他人,從而獲得安定的力量。
■當下的覺醒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
譯者︰劉永毅
出版:橡實文化
內文簡介︰如果人們與內在的寂靜有所連結,便可超越活躍的心智與情緒,發覺潛藏的滿足與平靜。
作者在本書中以古典箴言式的簡潔、淺顯話語,引領我們逐步去解構僵固的小我,進而顯露出那被遮蔽的真我,回歸寧靜祥和。